【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規律回診、定時用藥是氣喘患者的必要功課,雖可降低疾病嚴重度,卻不等同氣喘受到控制,醫師指出準確的監測工具,應比照量血壓每日記錄「尖峰呼氣流量」,但考量民眾的方便性,建議利用「氣喘控制問卷」每月自我檢視,一方面掌握自己的氣喘控制情形,另一方面也提供醫師作為診療的判斷。
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內科醫師劉文德表示,許多氣喘患者以為有吃藥、沒有喘咳就等於氣喘受控制,或認為氣喘危機有季節性,因此在夏天、天氣較乾燥時有不適,也沒聯想到與氣喘控制不佳有關,結果氣喘因子在體內蠢蠢欲動,一個引爆點就急性發作。
劉文德指出,氣喘容易受到環境因素與個人生活狀況影響,雖然規律回診與用藥,可大幅改善氣喘的急性發作,但多數氣喘患者在穩定之後都是三個月才回診一次,病情起伏是否在受控範圍
?是否需要調整用藥?有賴定期自我監測與檢視。
長庚醫院曾進行臨床研究,針對一百二十名中度到嚴重度的氣喘患者,隨機分配成兩組,一組按時回診、規律服藥,另一組增加氣喘自我檢測,半年的觀察結果顯示,有自我檢測那組,在肺功能、生活品質以及氣喘控制都有顯著改善,急診比例從百分之二十降低到百分之四,此成果今年刊登在《歐洲呼吸雜誌》。
台灣氣喘諮詢協會理事長郭壽雄表示,氣喘控制情形的最客觀準確的指標,應是每天測量「尖峰呼氣流量」或「第一秒呼氣量」,但民眾可能嫌不方便而無法落實,現在發展出簡易的「氣喘控制自我監測」問卷,協會網址首頁即可點選,建議氣喘患者每個月月底,花一分鐘回答五個問題,就能得知氣喘控制狀況。
他提醒,上呼吸道感染、天氣變化、冰食都易誘發氣喘,因此即使規律用藥,還是要做好日常保健,控制效果才不會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