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為了替台灣美術累積珍貴史料,文建會自民國八十一年起至今,完成「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第七階段出版計畫,書寫十位各具代表性的台灣前輩美術家。其中由台藝大校長黃光男所著《鄉情‧美學‧藍蔭鼎》,因藍蔭鼎家族為畫作歸屬起爭議打官司,更顯得珍貴。
這十位美術家親臨東西方文化、傳統與現代、古典與民俗遇合的時間點,而這套書呈現他們的時代風貌。因此,文建會除出版紙本「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之外,附有電子書光碟可提供數位學習,更跳脫單一的影片呈現,以互動方式並搭配上美術家生平短片。
藍蔭鼎 詮釋文化功力高
「藍蔭鼎是代表台灣水彩畫家的前五大。」黃光男表示,藍蔭鼎曾師事日本大師石川欽一郎,雖然他的創作都是簡單素材,像是著名作品〈養鴨人家〉看起來好畫,其實都不是容易完成的畫作,他的畫作對於台灣文化的詮釋是青出於藍,更勝於藍。
黃光男表示,台灣知名水彩畫家藍蔭鼎曾被學者認為是台灣美術史上的「孤星」,因此坊間他的資料很少,還好自己擔任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期間曾辦過「藍蔭鼎畫展」,而收集許多有關他的資料,也才有把握接這項書寫的重任。
莊索 走過抗日、關懷社會
此外,莊伯和著《使命‧關懷‧莊索》,描寫莊索是一位幾乎被台灣美術史遺忘的畫家,直至二○○五年高雄市立美術館在他去世十周年的前夕,完成他生平與藝術的研究,並推出作品回顧展,才為台灣美術史的建構,補足重要的空白區塊。
身為莊索的兒子、長期關注民俗工藝的莊伯和表示,他們家人都不知道父親是一位共產黨員,直到莊伯和一九八八年去中國大陸前,父親指示他拜訪一位老友,杭州美專校長莫樸,才知父親莊索在一九四○年時,經上海轉往蘇北鹽城,成為中國共產黨在鹽城創設的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美術系教授,帶領師生繪製了許多大型抗日壁畫,鼓吹抗戰,並一度被日軍所俘,險些喪命。
一九四六年,莊索思念台灣家人而返台,而後任職於市立女中(今金華女中)、靜修女中、開南商職等幾所學校,教授美術。一九四七年發生二二八事件後,迫使莊索辭去教職,回到高雄任職市漁會,從此絕口不提過往。直到一九七一年,釣魚台事件引發中日衝突,又激起他壓抑已久的創作熱情。
莊索秉持一貫「使命關懷」理念,畫作內容從對抗戰的追憶,到現實台灣農、漁民生活的描繪,在看似樸實無華的細膩刻畫中,營造出深沈動人的畫面情境,成為台灣日治時期以來,以類印象派為主流的畫壇之外,獨樹一幟的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