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創校超過一甲子,綠蔭滿道、古木參天,四處林立的現代化教學大樓雖已占最大比例,卻仍保留幾間古樸日式校舍宜古宜今的錯置其中,非但不顯突兀,反而呈現出新舊混搭的美感。
春天來臨,到台大尋賞怒放的杜鵑花時,尤其喜歡在矮屋前探看室內無聲的桌椅,那是時代的印記,散發時光流轉的氣息,往昔揹書包上學,矮桌小椅是自己長知識時最忠實的依偎,彼此連著一股命脈似的。
年輕不解事時,總覺得鋼筋水泥和紅瓦原木是死對頭,電梯華廈和低矮平房擺在一塊也全然不搭調,台灣許多風景因此減損顏色,直到去過日本京都,看到新舊混搭表達出來的衝突美感,才分外愛上這特異情調。獨自走在鬧中取靜的京都街巷,沒有刺目照明,也看不見玻璃帷幕,只見黑磚紅瓦透著一股不畏歲月襲擾的傲骨,千百年來都傲然矗立,相較於現代梁木,總覺得更堅韌、更紮實,更屹立不搖。
尤其喜歡坐在穩當、刻痕甚深的石階上靜看車來人往,那一年秋天,京都的柿子又紅又大,發出橙色的誘人光輝,賣柿子阿嬤的小店整潔有序,她的圍裙也洗出一層脫色的白,我啃著甜柿,漫步高樓與矮房之間既禮讓又互生共存的小巷,感覺新舊調弄出來的歲月剛剛好,符合自己時溫時冷的心境。
這幾十年來,台大校園從羅斯福路往外拓展,四面八方的把舟山路、辛亥路包裹進來,尤其舟山路這長長一條林蔭大道,不知是馬路還是校園,兩者融和出一塊氛圍靜幽的生活圈。舊校舍已改建成鬆餅店,許多同學在店前排隊,旁邊的日式平房前擺上幾張藤椅,有小鳥停在椅背上歇息,一切的啼叫與雀躍都曾在舊歲月裡真實發生過,不曾間斷,只是,凝視的人,跳啼的鳥,都已不再是當年的舊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