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想像、思慮、判斷時反映在言行態度上,我們稱之為意態,它是心理和生理的綜合表現,互相影嚮,彼此配合,每一個意,都有不同的層次配合不同的表情。
例如滿意、好意、樂意、得意、愛意、美意、情意、善意、中意、快意、誠意等,表現在態度上的大概是意態愉悅、意態飛揚、意態從容、意態欣然;如果是遇到失意、大意、怒意、故意、假意、恨意、無意、天意、惡意、←意、敵意等等,表現在態度上的可能是意態闌珊、意態消沉、意態激動、意態緊張。可見意是態的根鬚,態是意的枝葉。
意態是一種微妙的反應,一種細膩的表情,有如暗香浮現,疏影參差,也許只能意會,難以言傳。曾慥〈樂府雅詞〉有「嫣然意態嬌春,寸眸剪水,斜鬟鬆翠人無雙」的佳句。
王安石也有詩云:「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王昭君的形象是畫出來了,可是最迷人的、最撩人的意態,該如何表現?
杜甫也吟云:「是何意態雄且傑?」這英雄豪傑的意態,又該是怎麼樣的?的確不是丹青彩筆、江郎彤管所能任意揮灑表達得出來的。
因為意是潛隱於心、萌生於微的思緒;態是流露於色、映現於顯的神情,原是心理和生理的結晶,很難形容,而且還有一些人使用心術,人為操作,使意與態產生矛盾,背道而馳,或意惡而態善,或態真而意假;或意虔而態淡,或態冷而意深,所以有時把意態變得很詭譎,很難猜測,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是也。
近代學者,將意與態作為「意識」與「態度」分開探討,所謂意識,就是用感覺、知覺、思考、記憶、判斷等心理活動,對自己的身心狀態與環境中的人、事、物有所變化的綜合覺察、了解與認識,凡是正常人,都有正當的意識。
但由於生活環境、心理活動、健康狀態各有不同,因此每個人的意識程度,又有深淺之別,學者專家又將它分為焦點意識、邊意識、下意識、無意識、潛意識、前意識六個層次,賦予特定的意義,以便於探索心理活動的軌跡,因為我們每個人,即便是睡著了,也會做夢,夢囈,也是人類意識活動的一個環節。
由意識的延伸,加上形態,又衍生一個名詞叫做「意識形態」,它和「意態」並無太大關聯,而且是一句獨立存在的名詞,譬如在政治、宗教、科學、民族諸方面,也都各有各的竟識形態,隨著社會的演進、生活的改善、環境的變遷、觀念的潛移,時間的流逝,各個意識形態也會隨著默化,也許會磨合,也許會修飾,也許會分裂,也許會同化。因為意識形態雖然是一種無形的心理作用,但是並不排除其可塑性。
所以,不論是意態或是意識形態,我們都應該要懂得去欣賞它、尊重它、包容它、調適它,讓它成為我們彼此之間的融合劑,而不是分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