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洛陽回來以來,我常常會想起盧舍那大佛,有時在深夜裡伏案寫作,抬頭張望著牆壁上描繪的多少花卉裡面,分明瞧見了祂朦朧的影子,還在跟我訴說著無窮無盡的話語,依舊十分關懷地提醒著我,要永遠投身於遼闊的世界中間,不懈地去尋找美好的境界。
正因為在心裡老是飄蕩著盧舍那佛莊嚴龐大的身影,這一回去鄭州開會時,我又興沖沖地跟隨著朋友們前往洛陽,剛穿過龍門石窟外面的牌坊,就急忙奔往奉先寺。我又瞧見了這儀態萬方的神情,又瞧見了這像一汪秋水般注視著我的雙眼。莊嚴得凜然不可侵犯,卻又寬容得不屑去計較世俗的爭吵;英勇得不會向任何人屈服,卻又大度得不會向任何人施加壓力。好一副泱泱大國的氣概,這絕對不是喬裝打扮出來,而是融會於渾身的氣質,在茫然不覺中揮發了出來。
我曾雲遊過多少天南地北的大小廟宇,常常從大殿裡佛像兩側的對聯中,瞧見過「容天下難容之事」這樣的字眼,然而那些佛像鐫刻較為拙劣,只能依稀看到張口微笑的相貌,沒有盧舍那大佛這樣洋洋灑灑、雄偉昂然的千種風情。
藝術的錘煉真是萬分艱難,美的創造談何容易。在我觀摩過的多少古代雕塑中,能夠長久地打動自己,始終藏在心中的,仔細地回想和咀嚼起來,也就是面前的這尊盧舍那大佛了。
我一會兒走到祂左側凝眸張望,一會兒又走到祂右側默默思忖,我真欽佩一千多年前那些無名的唐代工匠,怎麼能夠塑造出這樣令人讚嘆和陶醉的石雕佛像?這真是高唱出了一曲人的凱歌,人確實應該活得更莊重、更溫柔、更開闊、更寬容、更博大才好。
人們的精神世界應該獲得昇華,這或許跟美的創造同樣艱難,卻必須孜孜不倦,全力以赴,因為在人生中最重大的奮鬥目標,本來就是不斷地完善和提高自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