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建國100年專題報導》多元融合 傳統創新 軟實力展真實力

郭士榛 |2011.04.06
1352觀看次
字級


依據人類學者的研究分析,台灣原住民的屋架建築、火墾、吃檳榔、紋面、輪舞等文化習俗,都與傳統的南島文化相近。另外,原住民的音樂和工藝也具有特色,如排灣族、魯凱族的陶壺及琉璃珠製作、雕刻藝術,泰雅族與太魯閣族的多金屬簧口簧琴、布農族的多聲部合唱、阿美族的自由對位式複音合唱等。

一六二四至一六六二年,荷蘭人以熱蘭遮城為中心所建立的殖民王國,傳入羅馬拼音給台灣原住民書寫,與當時平埔族語言成為前後分界點。更重要的影響是,荷蘭殖民政權為了開墾土地,有計畫地引入漢人農民移民台灣,使之原住民部落社會文化,產生巨大改變。

原荷日漢

造就獨特的台灣

一六六二年起長達二百三十年期間,連同鄭成功政權與清朝政權,主要來自福建閩南人與廣東客家人的漢族移民,扮演開墾台灣的角色,並引進中華文化,涵蓋台灣所有食衣住行生活習慣及宗教文學等。每逢元宵節、清明節、中元節、七夕等中國傳統節日,在台灣民間也漸趨發展相同特色的慶祝禮俗,與多項深具台灣特色的民俗慶典,如迎媽祖、鹽水蜂炮等。

到了一八九五年,日本因馬關條約占領台灣,展開為期五十年的統治,大力推行同化政策,台灣文化因而間接的連接西方文化,經由一些西洋器物制度的引進,讓洋化風俗導入台灣,這是台灣進入近代的開始。

雖然當時台灣在政治上不屬於中國,但中國大陸與台灣的文化來往仍然十分密切,尤其是戲曲方面,促使台灣歌仔戲的誕生,從而使歌仔戲成為後來本土文化的特質。

國民政府遷台後,中華文化在台灣生根、保存、發展。包括正體中文的使用,以及傳統的思想、民俗、典禮、信仰等。

歷史上受到多元文化的刺激與影響,台灣塑造出帶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底蘊深厚、創意活潑。文建會主委盛治仁表示,他的工作是想辦法將創意激發出來。他說:「建國百年是件大事,很多藝文界好友都願接受諮詢,提出各式各樣點子,我的工作是分辨可行不可行,最後排列組合,用最好方法呈現文化的力量。」

百年史觀

包容尊重不狹隘

台灣文化的最大特色就是多元包容性,在規畫建國百年各項活動時,歷史觀上秉持的是包容尊重態度,並非以政治狹隘的觀念面對。

盛治仁指出,現在生活在台灣的每個人,對過去一百年的歷史記憶都不一樣,若要回顧,應把大家的記憶熔於一爐,包括日治時代的相關事物。盛治仁強調,慶祝建國一百年,不是在台灣內部再做切割,而是尊重大家不同的記憶和理解,讓國家運轉得更順暢。

「建國一百慶祝活動,可以定位是整年的台灣博覽會,把台灣的過去、現在及未來展望呈現在國人眼前,也要宣揚到國際,讓世界看到台灣。」盛治仁說:「把台灣的發展宣揚至全球的行動,除了繼續推介表演團隊和藝術家,明年,文建會的海外文化中心也將從現有的三個擴展為十一個,每年會有固定計畫將團隊帶出國,讓宣揚台灣文化有一定成效。」另外,文建會還規畫成立「台灣書院」,今年會陸續掛牌營運。

談起兩岸交流,盛治仁認為,目前兩岸交流頻繁,可在既有管道上繼續強化。文建會近年也推動經典戲曲大陸巡演,希望透過文化交流增加相互的了解,對兩岸和平發展產生加分作用。

一百歲的中華民國,在文化建設上即將迎接新的里程碑;盛治仁透露,民國一○一年一月一日「文化部」成立,完成二十年來政府和文化界的心願。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