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斥外道邪見,(4)斥非正路:自己說與真理相符合,但終成邪執。因於所愛之處生愛染,所瞋之處生瞋怒之心。
(5)斥非願行:雖生起慈悲,但邪愛之見傷害人,實是可悲呀!雖安於塗抹所割之處,但仍是生滅的強忍。如《大般涅槃經》所載:「若有一人以刀害佛,復有一人栴檀塗佛……」這樣的行為,終無是處。
(6)斥三法:外道雖具有一切智,但還是對世間俗情的推度;雖獲得神通的十四種變化(注{1}),但還是屬於有漏法的變化而已。所讀的韋陀書籍,也仍然是世間智慧的範疇,並非真正的陀羅尼力(注{2}),故非獲得聖者法界等流的功德。
(7)斥為邪道:雖斷除粗項下八地的煩惱(注{3}),但如屈蟲般,步伐緩慢。以為證「非想非想處」即是涅槃,於非想非非想之壽盡,還是受業惑所牽,隨六道受報,生死輪轉。這豈能認為是真理之道?
二、約所依法而不同者
各種見解,都是依其所執之法而來。
(一)外道是有煩惱的人,所引發的也是有煩惱的法;又以有漏的心,執著於法;所以,執著於法與執著的心,都是諍競不淨的。甚至,所引發的各種見解,以為是證得涅槃,所依的法並非真實,所發的見解也是虛偽的。
(二)佛法內的三藏四門(注{4}),是出世聖人所獲得的出世間法,「體相」是滅除煩惱的清淨地。如《妙勝定經》記載:「佛去世後,一百年,十萬人出家,九萬人得道;二百年時,十萬人出家,一萬人得道。」 故知,去佛世遠,人根轉鈍,得道的人也愈來愈少。當知以無著的心,不執著於法,發心純正,覺悟無常。念念生滅的求道心切,志求出離為要,不染煩惱而起戲論,必能得道。
注解:
{1}十四變化:初禪至四禪間能變化心,計有十四種。
{2}陀羅尼:意譯「總持、能持、能遮」。即能總攝憶持無量佛法而不忘失的念慧力。
{3}下八地惑:指欲界一地,色界有四地,無色界三地。
{4}三藏四門:指三藏教的有門、空門、亦有亦空門、非有非空門。(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