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廟會工藝與戲劇】皮戲映光影 文/郭麗娟 圖/晨星出版公司提供 |2011.03.29 語音朗讀 116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皮影戲歷史淵源皮影戲,又稱「皮猴戲」或「皮戲」,是把皮質材料製作的各種影偶與布景,利用「光」將「影」投射在布幕上,唯美的光影投射充滿想像空間,配上說、唱等表演方式,再結合音樂、舞蹈、戲劇等藝術表現,劇本內容多取材自民間流傳的故事和傳說,洋溢濃厚鄉土趣味與人文特質。皮影戲的起源有說因為漢武帝劉徹朝夕思念已過世的寵妾李夫人,方士李少君便想出用油燈投射李夫人生前影像紙偶的方式,聊解武帝相思之苦。皮影戲表演應起源於中國宋代,此後歷代文獻皆有描繪皮影戲劇場活動的內容,大約在十七世紀中葉,明末鄭成功登台時期傳入台灣。鄭成功從台南鹿耳門登陸,開拓範圍以南台灣為主,而台灣皮影戲的發展範圍涵蓋台南、高雄和屏東,相互印證後,真正的傳入時間應該差距不遠。太吵得禁 打仗也得禁從現存大量皮影戲手抄本可看出,清廷領台時皮影戲相當興盛,甚至還被立碑禁演;台南市普濟殿一八一九年豎立的「重興碑記」,碑文中有兩條禁令,第二條就明文禁止在普濟殿演出皮影戲。立碑禁戲,反映出皮影戲在民間受歡迎的事實,由於皮影戲在晚上演出,觀眾男女都有,加上演出大多通宵達旦,時常打擾寺廟的清淨與莊嚴。日治初、中期,對台灣民俗活動採寬容政策,皮影戲在南台灣相當興盛,中日戰爭時實施「禁鼓樂」,皮影劇團隨之沉寂。新娛樂進駐電影院 皮影戲黯淡落幕一九四五年終戰後,皮影戲恢復外台演出,大約在一九五○年代進入「內台」(戲院)表演,為了吸引觀眾買票入場,各劇團演師無不絞盡腦汁創作新戲碼。「內台」榮景直到一九六○年代,台語歌舞片和黃梅調電影的出現,皮影戲被迫退出內台演出,幾年後,外台戲又面臨政府提倡節約,加上廉價電影、歌舞團、康樂隊等還瓜分了演出機會,許多劇團只好選擇散班停演。一九六○年高雄縣登記有案的皮影劇團共有九團,到了一九七一年間只剩四團。民族藝術保存計畫啟動皮影戲館重現記憶一九八○年,教育部在《民俗曲藝》推出皮影戲特輯,介紹高雄縣的四個皮影劇團:東華、合興、永興樂和復興閣。一九八四年,皮影戲正式獲得政府扶植,並在隔年選出第一屆民族藝術薪傳獎得主,皮影戲部分由張德成獲獎。台灣三個列入文化資產的皮影劇團都在高雄縣,所以「皮影戲館」建於高雄岡山,一九九四年正式營運,同時接受教育部委託辦理重要藝術傳習工作和國中小學皮影戲推廣計畫、民眾皮影戲研習、全國巡演等,肩負起皮影藝術的保存與推廣工作。 藝師STORY影偶世家薪火傳永興樂皮影劇團高雄市彌陀區鹽埕里,是個以張姓為主的村落,從「永興樂皮影劇團」的族譜得知,該家族第一個以皮影戲技藝謀生的是張利(一八七○~一九四○),至於張利師承何人?已不可考。只能從長輩們茶餘飯後的述說中約略得知,張利當時應有個皮影戲班底,演出酬勞也足夠養家。張利把技藝傳給長子張晚(一八九八~一九六八)。張晚又將技藝傳給兒子張做、張歲(一九二七年~)。早年,皮影劇團由家族成員組成,白天務農,晚上一起練習,張歲記得,大約八歲開始跟父親學皮影戲。中日戰爭,皮影戲沉寂;直到一九四五年終戰後,皮影戲恢復外台演出,十八歲的張歲繼續跟父親學戲、學影偶雕刻。永興樂推廣皮影戲跑各地皮影戲的文戲演出,多唱曲、配樂,動作少而細膩,影偶會有停格與慢動作等細節;武戲則因為打鬥場面多,動作力求逼真,這就要講究影偶的操演技巧及後場樂師的配合。一九八九年以前,皮影戲的頭手和助演都是「坐」著演戲,通常從晚上七點半演武戲到十一點,然後休息吃點心,十一點半再開演,先演一段酬神戲(扮仙戲),接著演一齣文戲,大約演到半夜兩點;不過皮影戲有項規矩,假如請主或戲迷「貼賞」,就不能散戲,要繼續演下去。農村社會娛樂少,戲迷甚至可以整夜不睡,直到太陽昇起看不到「影」了,才肯散去。張歲回想當時:「從晚上七點半坐到半夜甚至是天亮,散戲時雙腿常麻到站不起來。」除了傳承父親張晚的技藝外,張歲還隨蔡龍溪、宋貓、林文宗等皮影戲前輩學習前後場,並與各劇團多有合作往來。張晚生前成立「永興樂皮影劇團」,一九七八年才由張歲正式登記立案,為了推廣皮影戲文化,張歲一九九二年起開始擔任學校皮影戲偶製作講師,一九九四、九五連續兩年曾至紐約、加拿大、巴黎等國演出。第三、四代永興樂父子紐約異地聯手圓滿張歲的長子張新國一九四九年生,七、八歲開始隨父親學皮影戲和後場樂器,一九六八年退伍後開始學影偶雕刻。一九八六年,應復興閣團主許福能商請擔任後場樂師兼助演達十一年,並遠赴香港、紐約、加拿大、巴黎等國演出。張新國記得,一九九四年隨復興閣到紐約演出時,父親張歲也受邀同往。但在演出前,團主許福能突然胃出血送醫,只好臨時由張新國擔任主演,父親張歲負責後場,父子倆聯手合作,才使得那場戲得以圓滿演出。大尺寸皮影站著演 皮戲界創舉一九八九年因應文建會扶植到全國各地演出,為了讓較遠的觀眾也能清楚看到影偶,張新國首開風氣,決定「站」著演皮影戲,為此,不僅戲台要擴大,影偶也要增大一倍,也就是說,全部的人物、道具和布景都要重新雕刻,但是這項創舉,從此改變皮影戲的演出方式和影偶的尺寸。一九九一年,張新國獲教育部遴選為重要民俗藝生,由薪傳獎得主張德成親授影偶雕刻與製作;並配合校園植根活動,一九九四年擔任學校皮影戲指導老師、教師皮影戲研習講師,教學內容從影偶雕刻、著色、定綴、操弄到後場的鑼鼓演奏……十餘年來,多次擔任全國皮影比賽評審,還到全國各地巡迴演出,對推廣皮影戲文化不遺餘力。如今,「永興樂皮影劇團」由張新國擔任主演,妹妹張英嬌任團長,第五代張信鴻也從國小三年級便開始演出,年紀輕輕就肩負起皮影戲的薪傳重任。 前一篇文章 【每日一猜】再犁一次田,猜一成語 下一篇文章 【止觀講座‧摩訶止觀】 正修行--諸見境 15 熱門新聞 01印尼佛教大學、佛光山叢林學院 簽MOU2025.11.1202多倫多佛光山 獲頒建築文化遺產獎2025.11.1203修行入廚慈悲入味 台韓寺剎飲食交流2025.11.1204【快樂塗鴉簿】夢幻鳥2025.11.1205佛光會參與COP30 推廣環保與心保2025.11.1306【練瑜伽品生活】橋式 簡單動作不簡單2025.11.120795歲巴菲特發告別信:將歸於沉寂2025.11.120818年首訪陸 西班牙國王今晤習近平2025.11.12093國寶畫故宮南院合體 僅限42天 2025.11.1210法華禪寺皈依典禮 佛子開啟修行旅程2025.11.1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香火傳承】彰化定光佛廟:見證在台汀州族群信仰【華彩萬象──石窟藝術沉浸體驗】龍門石窟藝術裝置【課本沒有的歷史】決定台灣居民國籍的兩份文件【美哉斯土】羅東心靈地標 ──耶穌聖心堂 【寶島踏查】1895乙未保台紀念公園【海底射來的光──莊明中2025油畫創作展】燈籠魚的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