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簡稱青輔會)倡導青年認識台灣、了解在地文化,近年推出「遊學台灣」、「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等方案,兩者精神和目的不同;由青輔會第三處承辦的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著重「長期社區營造」,而第四處的遊學台灣則是「以旅遊方式去學習」,前者因為了解公益議題而願意付出,後者在付出後才了解,為什麼應該重視環境、議題與文化。
青輔會第三處表示,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已推行五年,目的在社區深耕,藉由青年和在地公益社團的參與,為偏鄉和弱勢地區注入活力,進而關心地方。
有些青年利用社區閒置的空間做綠化、美化藝術,有的為住戶信箱設計出在地特色;有的則對社區保有童年回憶,但隨時代變遷,景物全非,因此組織團隊,極力恢復傳統、保存文化,更讓老、中、青三代有交換訊息的平台。
社區營造的計畫通常有「成果展」,例如花蓮民生社區發展協會與義工,合力打造將軍府,把日式建築妝點成適合小朋友進行戶外教學的生態導覽區;高雄縣旗山鎮的尊懷活水人文協會,就發展出「台青蕉樂團」,讓年輕人推廣在地農產香蕉,並與旗山文化、歷史做結合。
第四處舉辦的遊學台灣,「玩」的成分較重,包括五大主題:藝術文史、在地生活、生態冒險、原民部落、節慶祭典等,讓青年提案,申請通過有補助經費,或可上網針對NGO在青輔會的提案,參加感興趣的活動。
令人意外的是,許多青年參加後,都對參與公共事務產生使命感與責任感,從認識鄉土的旅遊中,漸漸認同NGO的精神,進而成為專案規畫者或義工。
青輔會很重視「青年參與照顧弱勢」,今年更擴大舉辦,有國際青年交流、翻譯義工等。青輔會最新旅遊和計畫可上網站:www.nyc.gov.tw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