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尋找逐漸消失的「眷村文化」?第三代眷村子女李華馨說:「想更了解自己。」
台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所二年級的李華馨,雖然擁有高學歷和設計專業,但她坦承,在學期間,對於未來該走哪條路,感到迷惘與困惑;為了更了解自己的本質,展開了「尋根之旅」,開始探索家族,尋找藏在記憶中、深埋眷村裡、只有父母才知道的故事。
假日訪眷村
與居民對話
李華馨雖然是眷村子女,卻在就讀小學時,面臨眷村必須改建成國宅的命運,也許一直以來,她都沒發覺眷村有什麼文化,影響著她的行為與思想,直到就讀大學,接觸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忽然發現,自己與別人有截然不同的差異,例如都市人喜歡有獨立空間,她卻喜歡不分彼此的互動,又例如打招呼,顯得比其他人還要熱情。
進入研究所後,李華馨對未來有不少惶恐,她開始思考:「自己為什麼和別人不一樣?」強烈的念頭促使她「解開自己的身世之謎」。李華馨例用假日,帶著相機,從北到南,探訪各地眷村,除了做研究,也參加青輔會的活動,深入高雄左營眷村,參訪眷村文化館,甚至和眷村居民對話、探討眷村文化保留與否的議題。種種關於眷村的印象,都透過她的畫筆保存下來。
子外出念書
母點燈等門
李華馨出身新北市泰山忠孝新村,她以眷村第三代的視野,用插畫呈現孕育她成長的起點。她把兒時印象分成《戲雀‧童之樂》、《憂歸‧母之慈》、《慶春‧紅之禧》、《歸途‧蔣之逝》等部分。她說,眷村的特色是習俗不一,偏偏麻將是共通語言,眷村子女從小就在麻將聲下成長,只是常有疑惑:「為什麼大人一碰到這個,屁股就離不開椅子?」
在房子如火柴盒般緊密排列的眷村裡,隔音不佳,不用細細聆聽也知道隔壁在做什麼,雖然感情融洽,卻不是念書的好環境,所以小朋友都會跑到圖書館唸書;由於通訊設備不發達,媽媽只能守在客廳,亮著燈,等孩子回家才安心,所以她畫了母親皺眉頭,等待返家孩子的情景。過年,也是眷村媽媽廚藝交流的時刻,儼然是文化習俗大戰,每道菜肴都有特別的意涵,令她印象深刻。
蔣中正辭世
軍眷心很傷
《歸途‧蔣之逝》的「蔣之逝」,是一個別具意義的異世代觀念。李華馨說,爺爺、奶奶那輩隨國民政府遷徙來台,前總統蔣中正承諾:「要帶他們回家!」回家,是軍眷共同的願望,原本以為二個月就能回大陸,沒想到一待就是數十年;在蔣中正過世時,榮民和軍眷哭得很傷心,彷彿某種信念破滅了,「這讓我想起,現代的總統,不論怎麼更替,都很少有人這麼心痛,領袖和人民的關聯性再也不深了。」
除了單幅插畫,未來,李華馨還會發揮巧思,創作更多四格漫畫與實體明信片,將眷村的故事傳遞出去,以落實文化傳承的公益想法。她的插畫部落格:http://memory-village.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