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不顯老,三十四歲還可宛若少女,美國最近產生一個這般年紀的娃娃外婆,沒有白髮銀絲,一無皺紋,因兩代母女早婚,使第三代孫子也提早降生人間。
這個新聞讓時光倒流,拉回自己外婆的古早談婚論嫁年代,女子十五歲就待字閨中,待得過久,女大不中留,留來留去就留成愁,媒婆要踏穿門戶了。
女子,在《禮記》內則篇中道是「十有五而笄」,笄(讀音同雞)是髮簪的意思,周代女子十五歲就可以把頭髮盤起來插上髮簪,表示可以待嫁了,「及笄之年」就是指女子十五歲已要待嫁。
台南傳統習俗,不管男孩女孩,年滿十六歲,父母會帶孩子至廟中祭拜七娘媽,並過供桌及七娘媽亭,意味「做十六歲‧ 轉大人」,盼著女兒出嫁,男兒迎娶,早早生下貴子,傳宗接代。
現在這一代,卻因太過獨立自主而偏離了父母願望,晚婚已夠過分,還高唱不婚不生,把父母的叨念當耳邊一陣風。
遙想當年,自己幼齒的十六歲想到的是什麼?婚嫁嗎?不,西瓜皮下的腦袋只存在考試與分數,卡其制服幾近無色,挑燃不起生活繽紛,櫥窗裡唯一的圓裙正在尋找美麗的相約,真有那麼一點遐思儼然成形,卻又苦惱於無鞋無包可搭配,索性再鑽回書堆裡做個與世隔絕的蛀書蟲,還自己蒼白原色。
寂寞的十七歲,不是只出現在唐寶雲主演的電影中,少年維特的煩惱絕不只是維特獨有,我們這票熟女全體驗過寂寞與煩惱滋味。若被父母鎖在閨中,也許還認了命,偏是放我們出去受教育,似懂非懂間,對寂寞有著與日俱增的不甘心。
轉大人必有心境的悽滄,無人可幫忙,靠自己尋找生命出口,那個三十四歲的小外婆,可能無暇顧及這麼多轉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