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防震標準 應比照日本

翁云真 |2011.03.20
1686觀看次
字級

【記者翁云真專題報導】歷經規模九以上的強震震盪,日本市區內的摩天大樓,卻依然能屹立不搖,專家直言,關鍵就在於大樓建築,應用特殊防震設計,防患未然,所以能有效減低地震傷害,反觀台灣,同屬於多震的島嶼國家,在耐震的建築結構上卻不比日本先進,連專家都搖頭,如強震發生在台灣,有多少大樓能「安然無恙」?

近年來強震所引起的災害頻傳,令人怵目驚心,也勾起國人對九二一的記憶,在九二一大地震的襲擊下,國內有不少建築,結構損傷甚至倒塌,房屋的穩固性讓人質疑,也讓消費者對國內房屋結構安全失去信心。

土木技師林俊杰強調,過去數十年,國內建築結構的監工品質良莠不齊,對於施工品質的嚴謹度也有很大的差異;九二一過後,不少大樓都加強落實現場施工檢查,強化耐震結構品質的觀念;但提高建築的耐震結構,相對付出的成本也較高昂,而此成本通常反映在房價上,此舉不僅讓購屋民眾直呼吃不消,也讓抗震結構的建築物在台灣還不是很普及。

如今,隨著地震災害愈來愈頻繁,耐震結構成必備;國家地震中心助理研究員邱先生就指出,日本數年前經歷阪神大地震,當時的慘況,只能用滿目瘡痍來形容,這場災難後,日本格外重視建築的防震結構,也推出《建築基準法》,勒令所有高樓大廈的結構,必須能抵禦最少七級的地震,而台灣在民國八十六年時也有訂建築物耐震規範,要求台灣的建築物除了要有技師認可外,額外還要「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日本的新建築除了要取得當局批准動工批文,還須由擁有該國一級建築師或更高資格的專業人士,提交「建築抗震報告書」,指出有關建築梁柱位置、鋼材及混凝土的質料規格,與計算該建築在不同強度地震中的抗震力度,每棟大樓都要具有強力抗震結構,這樣的堅持也在此次規模九以上的大地震中看見成效。

「防震不能只有三分鐘熱度!」林俊杰強調,地震會不斷的發生,台灣和日本都是地震頻繁的國家,但每次地震發生後,日本都能從災難中反省重建,尤其是相關的地震應對機制和法律體系,都在災後進行修正和檢討,而台灣在建築結構的規範是比照美國,不比日本來得嚴謹,看到日本這次的強震災害後,台灣有必要檢視是否要跟進日本的「嚴謹」規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