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翁云真專題報導】歷經規模九以上的強震震盪,日本市區內的摩天大樓,卻依然能屹立不搖,專家直言,關鍵就在於大樓建築,應用特殊防震設計,防患未然,所以能有效減低地震傷害,反觀台灣,同屬於多震的島嶼國家,在耐震的建築結構上卻不比日本先進,連專家都搖頭,如強震發生在台灣,有多少大樓能「安然無恙」?
近年來強震所引起的災害頻傳,令人怵目驚心,也勾起國人對九二一的記憶,在九二一大地震的襲擊下,國內有不少建築,結構損傷甚至倒塌,房屋的穩固性讓人質疑,也讓消費者對國內房屋結構安全失去信心。
土木技師林俊杰強調,過去數十年,國內建築結構的監工品質良莠不齊,對於施工品質的嚴謹度也有很大的差異;九二一過後,不少大樓都加強落實現場施工檢查,強化耐震結構品質的觀念;但提高建築的耐震結構,相對付出的成本也較高昂,而此成本通常反映在房價上,此舉不僅讓購屋民眾直呼吃不消,也讓抗震結構的建築物在台灣還不是很普及。
如今,隨著地震災害愈來愈頻繁,耐震結構成必備;國家地震中心助理研究員邱先生就指出,日本數年前經歷阪神大地震,當時的慘況,只能用滿目瘡痍來形容,這場災難後,日本格外重視建築的防震結構,也推出《建築基準法》,勒令所有高樓大廈的結構,必須能抵禦最少七級的地震,而台灣在民國八十六年時也有訂建築物耐震規範,要求台灣的建築物除了要有技師認可外,額外還要「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日本的新建築除了要取得當局批准動工批文,還須由擁有該國一級建築師或更高資格的專業人士,提交「建築抗震報告書」,指出有關建築梁柱位置、鋼材及混凝土的質料規格,與計算該建築在不同強度地震中的抗震力度,每棟大樓都要具有強力抗震結構,這樣的堅持也在此次規模九以上的大地震中看見成效。
「防震不能只有三分鐘熱度!」林俊杰強調,地震會不斷的發生,台灣和日本都是地震頻繁的國家,但每次地震發生後,日本都能從災難中反省重建,尤其是相關的地震應對機制和法律體系,都在災後進行修正和檢討,而台灣在建築結構的規範是比照美國,不比日本來得嚴謹,看到日本這次的強震災害後,台灣有必要檢視是否要跟進日本的「嚴謹」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