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翁云真、羅智華專題報導】這次日本大地震,讓很多台灣人見識到,日本人面對強震處變不驚的一面,在台灣念書的日籍學生表示,從小學開始,除了固定的地震演練,每個人都要準備一頂安全帽,當地震來襲或演練時要立刻戴上,久而久之,只要遇到地震,反射動作就是依照日常演練的狀況去執行。
曾至日本當交換留學生的鄭家琦也回憶,大多數的日本人對於防震演練流程都十分熟練,家門口放一個背包,裝入瓶裝水、壓縮或罐頭食品、急救包、現金、衣物、收音機、手電筒和多節新電池更是基本常識。
落實防災教育
此外,地方政府各機構定期演練快速發布地震預警和疏散命令,為避難所內人員發放食品和毛毯等工作,也是實際演練再演練,不容一絲馬虎,每到防災教育課程時,都是以「謹慎」的態度面對。
他舉例,日本在每年九月一日「地震演練日」時,都會進行全國演習,如搭乘地鐵,工作人員都會迅速疏散乘客,所有公共運輸都緊急喊停,但台灣防災演習一向行禮如儀,不少專家直言台灣的防災教育,還有加強空間。
鄭家琦也憶起,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防災電影動畫,不僅做得活靈活現,也將防災的概念深植人心,不少日本同學都說,每到「防災日」,大家都很緊繃,不是模擬地震來時的樣子,而是地震真的來了該如何應變的狀況,不能馬虎,所有口令、動作都很紮實。
縱使已經長大成人,但日本年輕人對小學教的地震演練,不僅印象深刻,也因防災教育從小就做起,且落實演練,遇到狀況才能處變不驚,日本人的防災教育,實在值得台灣借鏡。
借鏡日本經驗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顏宏元也表示,從日本在這場世紀強震後的救災機制來看,的確有值得台灣好好思考的地方,並重新檢視國內目前防災系統還有哪些可以加強與補足之處。
他指出,日本長年來對地震防災教育與相關配套的推動有目共睹,要不是因為日本一直很重視防災避難措施,以這次經歷如此強大的地震來看,有可能引起更多傷亡。同樣位處地震帶的台灣,必須從日本經驗了解到「防患於未然」的重要性,而第一步就是落實大眾日常的地震避難與防災演習行動,顏宏元強調,務必要徹底落實,不能只是「做做樣子」,才能避免民眾會因突如其來的天搖地動而手忙腳亂、陷入恐慌,導致逃生成效打折扣。
建立預警系統
不只如此,推動一套普及化的「地震預警系統機制」亦是不容忽略的一環。日本從二○○七年起,就啟動全國地震預警系統,讓民眾可以有三十秒的緊急逃生時間,而台灣雖然也有學者與相關單位研發地震預警系統,但資訊傳播並沒有很普及,並非每個人都能即時收到地震預警訊息。對此,顏宏元建議,政府當局可以整合網際網路、電信業者等平台系統,建立一套預警訊息的即時傳播網絡,以爭取更多的避難時間。
顏宏元語重心長表示,雖然很多民眾都想知道人類究竟何時可以預測地震的發生,但不可諱言,與地球長達四十六億年的地質高齡相較,科學家目前所能了解的地質資料其實很有限。然而,儘管預測地震還有不少努力空間,但事先防範的防災工作與救災避難演練卻是我們平日就能做好的工作,如此才能真正達到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