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日本發生地震、輻射外洩等巨大災變,傷亡慘重,新聞媒體不斷播放相關畫面與訊息,不少本來就有憂鬱、焦慮或恐慌症病史者,因此感到不安,甚至病況加劇。一名曾歷經九二一地震創傷的婦人因此出現恐慌,緊急就醫,要求醫師開立抗焦慮藥物。
醫師建議,比較敏感的民眾,少看相關報導,避免視覺震撼,導致焦慮害怕。另外,不妨多做一些放鬆訓練,或是做減低敏感演練,例如,練習逃生或地震防災,越熟練就能降低害怕與不安感。
收治這名婦人的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暨心理衛生中心醫師楊聰財表示,婦人四十多歲,因九二一地震、房子倒塌,家人身受重傷,她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不僅全家搬到台北,甚至還須長期服藥控制。
楊聰財指出,婦人這兩年病況已有好轉,但這兩天看到電視不斷播放日本災後慘狀,又勾起過去慘痛回憶,晚上不斷被嚇醒、惡夢連連,昨早不得不就醫,後來開給她鎮靜劑,及加強血清素功能穩定藥物。
中心綜合醫院減壓門診醫師李光輝表示,過去曾遭遇地震的受傷者,容易出現地震畏懼症,一旦看到相關報導,易產生緊張、恐慌情緒,也容易過度警覺。
楊聰財解釋,人類遭受重大衝擊時,大腦主管恐懼與害怕感覺的杏仁核,及掌控情緒的邊緣系統,會變得不穩定,導致大腦血清素分泌失衡而緊張、焦慮。
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主任方俊凱也說,曾經歷震災或有親友因此過世者,看這些負面訊息,更容易出現不安、焦慮,最好暫時「關機」,避免接觸災難新聞。
另外,本有病史者,也應多留意。方俊凱建議不妨轉念,思考如何從災難訊息中學習,做更好的防災及應對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