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屆退休之齡的范貴山,近日把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簡稱海旅會)台北辦事處主任的工作,交棒給劉克智。
面對「退休」這件事,范貴山笑說「本來沒想這麼多」,可是消息一傳出去,很多台灣友人忙著約他吃飯、為他送行。
不戀棧工作的他,早就規畫好退休後的生活,「我最近幾年都在外地工作,退休後我要好好陪陪家人、看看書,給自己、家人補償一下。」
「曾看過書上寫『住過一年以上,就算故鄉』,我在台灣住了一年多,所以台灣就像我的另一個故鄉。」在還沒調派來台工作之前,范貴山曾動過「希望有生之年能來台灣」的念頭,沒想到這一閃而過的念頭,竟然成真了。
對於台灣這個新的故鄉,他許下「七十歲,我一定要再來台灣,看看台灣的變化,也跟老朋友見見面」的心願。
下鄉工作
與基層零距離
一九四九年十月在黑龍江出生的范貴山,是標準的「建國寶寶」,中學時遇上文革,十八歲到二十四歲,下鄉到黑龍江生產兵團工作。「下鄉工作那幾年,讓我學會如何跟農民工相處」,當時的經驗,不但使范貴山學會如何以「普通人」身分來做事,也讓他成為一個沒架子的領導。
隨後也被推薦到天津財經學院財政商業系念書,一九七七年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財政局工作,這十九年期間,從科員一路高升至處長,其中還有四年被調派到香港新華社,一九九六年調回北京,轉任中國國家旅遊局財政司長。
二○○○年,有派駐香港經驗的范貴山,被調回香港擔任亞洲旅遊交流中心首任主任,當下,他從一個財務高手,轉而成為推廣旅遊的門外漢,即使一切要從零開始,但他堅信「工作不同,是提高能力的最好開始」,他積極補足欠缺的旅遊實務經驗,並苦思「我能為香港做什麼?」他積極推動「大陸民眾香港自由行」相關計畫,在SARS重創香港旅遊業後沒多久,成功重振香港的旅遊、經濟。
范貴山於二○○六年七月擔任中國國家旅遊局國際司巡視員(處理大陸赴台旅遊工作),二○一○年,他成為海旅會台北辦事處首任主任。
功不唐捐
感謝因緣成就
來台工作一年多,范貴山經歷了辦事處從無到有的過程,以及去年十月蘇花高公路坍方,許多大陸民眾在異鄉殞命等事件。
「謝謝業界、民眾,對我們台北辦事處的成立、業務推廣,充滿支持,也謝謝台灣救難人員在那次災難中,盡全力的營救大陸同胞,如果換做發生在其他國家,肯定不會像台灣民眾一樣,即使知道希望渺茫,每天還是盡全力的,而且還是用陸海空的方式全力搜索。」
雖然最後事件的發展不如預期,但是范貴山依舊懷抱感謝之意,尤其是辦事處業務的推廣,他認為更是兩岸人民、當局的付出與貢獻,絕非他一人可以成就。
台灣的美
像書本豐富
范貴山的太太、女兒與女婿,曾從北京飛來台北「探親」,女兒在還沒來台灣之前,就已經在網路上做足功課,來到台灣後,還熟門熟路的跟范貴山說:「我要去西門町吃麵線,還要去夜市吃蚵仔煎。」他笑說:「很多小吃,我女兒都比我還熟。」
說到大陸人民來台旅遊,范貴山也有自己的見解,他指出,老一輩的大陸民眾對台灣仍有一份情結,加上受到〈阿里山〉、《相戀日月潭》等歌曲與連續劇的影響」,因此自二○○八年開放大陸人民來台觀光後,大陸人民來台數量從當年的六十多萬人次,到隔年參觀人數就破百萬(不含學術交流),現在大陸已成為台灣旅遊業的最大客源國。
面對六月即將開放的個人行,范貴山以過去在香港推動背包客旅遊的情況相比,他建議第一次來台的大陸民眾可以選擇遊覽阿里山、日月潭這種重點式的跟團行程,至於第二次來台,他建議業者可以推出婚紗團、健檢團、醫療美容團,或是利用台灣發展很好的民宿、原住民的文化等優勢,勢必可以吸引更多大陸人士來台。「香港才花幾年經營自由行,如今大陸民眾每年為香港政府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我想台灣也行,需要再多花幾年來經營。」
兩岸未來
年輕人多交流
曾有大學教授問范貴山:「你覺得現在兩岸還有什麼要交流?」他直言「年輕人要多交流。」
「大家說獨生子女普遍有生活能力不夠、工作脆弱的狀況,那我們多給他們鼓勵,讓他們與其他年輕人多交流就好了。」范貴山認為,兩岸年輕人都愛時尚、重視自我價值、知識豐富、容易接受新事物,所以年輕人應該多交流,開拓視野、累積生活經驗。
「小孩子是個體,不能強把大人所學、喜好、生活方式,強套在小孩身上。」范貴山以女兒為例,「她可以把蘋果(產品)玩得溜溜的,我就沒辦法,就像我喜歡看歷史劇,她也沒辦法接受一樣。」他強調,這種因時代不同而造成的「代溝」是在所難免,不過他看得很開,「只要我們大人去學習,就不會被時代給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