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跟大陸在語言、文化、文字、飲食都相通,所以我在台北生活,都沒有障礙。」回想一年多的台灣生活,范貴山直言「比香港還適應」。
范貴山在台北的生活很簡單、平凡,一早,他不是拿著悠遊卡搭公車,就是從宿舍散步半小時到辦公室;愛吃麵食的他,很容易就近找到有家鄉味的北方麵食館;而喜歡看書、買書的范貴山,更是每周固定向書局報到,「即使不買書,只是在書店裡翻翻喜歡的書、聽聽書店放的輕音樂,也會讓我覺得很滿足。」
「台北的交通真的四通八達,而且『幾乎不塞車』」,他刻意不買公務車,真要外出辦公,則選擇搭捷運或是計程車。
「台北的公車司機特別有禮貌,人民也特別文明。」喜歡搭公車時打開「觀察天線」的范貴山很訝異,在台北,司機會把「謝謝、請小心」掛在嘴邊,而且民眾也習慣讓位給老弱婦孺,「可能我外表看起來也不年輕了,曾經還有年輕人讓位子給我坐呢!」他強調,這些情景在大陸很難遇見,可是對台北人來說,似乎已經養成習慣,讓初來乍到的他更覺溫暖。
此外,他也很驚訝「台北的街道很乾淨」,即使他會故意走到小巷子檢查,沒想到也如大馬路一樣的乾淨。
重新學習新用語
雖然范貴山一直強調「我沒有適應的問題」,不過對於兩岸「部分用詞大不同」,他還著實花了點時間適應。
「有次辦完活動,有人說要辦『檢討會』,我很緊張的說不用吧,辦個『座談會』,大家坐下來談談就好了,結果沒想到,我們說的『座談會』就是台灣人說的『檢討會』。」范貴山強調,在大陸的「檢討會」,是因為誰犯了錯,所以才要檢討誰,沒想到兩岸用語大不同,讓他當下好緊張,想說是不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好,要被別人檢討了呢。
「台灣人會以『窩心』來形容一個人很貼心,可是在大陸很多地方,『窩心』是指一個人很窩囊」,他表示,除了「公交車就是公車」、「打D就是搭計程車」、「地鐵就是捷運」這些很平常的用語外,「窩心」一詞,也是來到台灣才重新學習的新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