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為海龜痴狂,投入保育行列,不過海洋生態暨保育實驗室教授程一駿認為,傷害海龜是不對的,但保育要考慮國情與文化,有些人獵捕海龜有其環境考量,不能一味反對;保育者必須保持冷靜的態度,為獵捕者找到替代的經濟方案,為海龜設想的同時,也要兼顧人類的生存立場。
程一駿說:「雖然接下農委會與國科會的計畫,踏入海龜保育的領域,又招募義工,希望讓更多人有『保育觀念』,但我的初衷並不是因為熱愛海龜,而是科學考量;我認為,人要有理性的思考空間,才能做出正確判斷。」他以小琉球為例,導遊曾把海龜拖出來讓遊客拍照,雖然令人憤怒,但在環境、法令還未具足前,實驗室不會貿然介入。
對於義工,程一駿也有一番心得,指出早期受募而來的多是為了找免費住宿、釣魚、潛水或度假,並非有心保育,對生活上的不適應也感到不滿,因此,將招募門檻提高,名額也限縮。
程一駿表示,實驗室的目的在營造一個環境,讓人潛移默化、接受保育觀念的薰陶,當然,還要適當地付出、協助研究。
海龜研究網站:www.imb.ntou.edu.tw/turtl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