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卸下新聞主播、節目主持人光環的陳月卿,每天仍奔走於基金會、演講、全食物運動推動等工作,忙碌的生活依舊,卻比以前更自得其樂。「當自己感覺幸福時,就會更有幸福感。」
放慢緊張步調
發現幸福快樂
曾經走過全球近八十個國家,採訪過蘇聯前總統戈巴契夫、菲律賓前總統艾奎諾夫人、西藏達賴喇嘛等世界領袖,陳月卿回想那段生活在分秒必爭、事事講求效率的新聞採訪世界裡,每天的生活雖然充實,卻備感壓力,反而無心享受幸福,「那時候也享受過升遷、得獎的快樂,但是,僅開心一天而已;接踵而來的,是更多的責任與身體付出更大的代價。」
自從得知先生前陸委會主委蘇起的健康亮起了紅燈後,陳月卿開始思索,這種不斷燃燒自己而化為光芒的庸碌生活,最後未必會留下東西;是否可以找到一種生活,不需要把自己燃燒殆盡?後來當她走到人生的谷底,又遇見了佛法,她逐漸地洗掉傲慢的心、放下自我,又聽聖嚴法師說:「做事成,是因緣俱足;不成,是因緣不足。」她不再執著於追求天邊的彩虹。「有一天,我抬頭看天空,發現,天色好藍,好美喔。才驚覺自己好久不曾抬頭仰望了。」
經過佛法的洗禮,陳月卿認為生命本身就是由一連串的問題所串成,但解決了一個問題,就能讓能力與人提升到一個層次,「我們反而要感謝這些問題的發生。」這種體悟,讓她學會「轉念」,並了解到,幸福快樂其實是可以自尋找到的,而且是最真實的。
家人相處之道
貴在用對方法
「婚姻沒有輸贏;只有雙輸或雙贏。」談到夫妻、親子的相處之道,陳月卿認為,「方法」很重要;雖然她無法擔任全職主婦,但她幾乎每周親自採買食材,並教導管家調理食物,堅持兼顧家人的健康。「以前做家事時會抱怨,因為夫妻倆都在上班打拚,沒有理由要太太負責家事。」當她做菜時,就會要求先生洗碗以求公平,但以這樣的心情做家事,常鬧得夫妻倆都不開心。
自從先生因病不能波動情緒,讓陳月卿學習調整語氣與態度,卻發現對方的回應也變得柔和,而意識到「先改變自己」最重要。後來幫先生調理食材調養身體時,又發現她已經是「高興地做家事」,因為能讓先生恢復身體的健康,就是在幫她自己的忙。
「學會『傾聽』很重要,要學習站在對方的立場著想,並且各退一步。」陳月卿舉例,孩子剛考完試,想要玩電腦遊戲放鬆情緒,她卻認為看電腦太久既傷眼睛又傷神,後來折衷各自的想法為:電腦可以玩多久、中間要休息多久,問題就迎刃而解。
發現食療魅力
走入癌症關懷
陳月卿最為人熟知的一段歷程,就是她為對抗先生的肝癌疾病,而開始研究精力湯,進而因緣際會地出版了飲食書籍,並到處演講推廣全食物觀念。但另方面也感念到,現代人多是身不動,心裡的妄念卻太多;想太多,就容易累,而且易讓身心失衡而造成身體生病
;生病時,情緒更不好而又再次身心失衡地墮入惡性循環。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是,飲食不對,讓身體免疫系統失調而生起了病。「人身難得,我們的器官都是無價之寶,是無法以現代科技打造出來的。」
在這種感悟下,陳月卿扛任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職位,並全力推動「全食物運動」,期望以正確飲食的觀念,讓更多人分享、交流疾病帶來的轉機與智慧。「健康應該是一種生活態度,不只是獨善其身,還要推己及人。」除了活得健康,也要活得充實;她每天不斷地學習,希望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有不同的舞台可以盡情揮灑,並找回無漏的樂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