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年味愈來愈淡了,但是,每當我回憶起童年時過年的快樂情景,清晰宛如昨日……
我的父親是東北人,母親是山東人,天寒地凍、土地貧瘠的北方人,特別重視過年,民國三十八年隨政府來台的爸媽,也把這個老習慣帶到了台灣。記得我小時候,在過年的前一兩個月,媽媽就為張羅過年而忙碌,早早就開始鹽漬一大缸爸爸最愛的東北酸白菜;靠近過年時,又蒸起香氣四溢的桂花年糕。為了貪嘴的孩子,媽媽還會做炸麻花等麵果點心,她高瘦的身軀忙裡忙外,不時喊腰痠背痛,常要我們幫她搥搥背、倒杯水,歇一會兒,又接著忙。
年前大掃除,大哥當指揮官,帶領五個弟妹洗門窗、擦桌椅和刷地。大哥按年齡和難度分工,我們都乖乖聽他的口令,依序進行。年紀最小的我,通常只當傳令兵,只要遞抹布和清潔用品,工作最輕鬆。
終於等到除夕團圓夜,全家人溫暖圍爐,吃著熱熱的東北酸菜白肉鍋及滿桌佳餚。媽媽豪爽好客,常會請爸爸醫務所隻身在台的部屬來吃年夜飯,給他們家的溫暖。餐桌上,爸爸會破例准許孩子們喝點酒,大男生可以品點高粱,其他人只能淺嘗烏梅酒。特別是那些叔伯們,在酒過三巡後常會思親流淚,相互傾訴鄉愁。我們家,就成了這些遊子們在異鄉的家。
年夜飯後,又是一段忙碌的開始。大孩子幫媽媽清洗廚房,準備十二點整的跨年活動,包括放鞭炮、包水餃和孩子們給爸媽拜年。此時,大人邊聊天邊包水餃;小孩們就偷偷關起門,由愛唱歌表演、鬼點子最多的二哥,主導娛興節目的彩排。時鐘指向十二點整時,家家戶戶開始放鞭炮,此起彼落,互別苗頭,好像比賽看誰家的炮聲最響最長。
炮竹聲中,我們圍桌吃餃子(也稱元寶),象徵人財圓滿。包餃子時,大人會準備一些新的、白色的一角鎳幣,用酒精消毒後,包入水餃裡。吃時,大家都小心翼翼,咬到錢的人一定要說:「掙到了!」取諧音賺到錢的意思。大人開心的笑著,像真的賺到很多錢般的高興;而我只怕牙被咬斷,更怕像哥哥騙我說的,把錢吃下肚裡,會從嘴巴長出一棵金錢樹。
每年過年,最令我高興的是有新衣、新鞋可穿!不必撿姊姊或長輩強迫給的難看衣物,讓愛美的我在大年初一,就迫不及待出門去和鄰居小孩比美,炫耀自己的全身新行頭。
從除夕開始到年初六,爸媽的默契是:大過年的絕不罵孩子。有時我們不小心打破東西,急性子的媽媽也會極度忍耐,還要口念碎碎(歲歲)平安的吉祥話。
一眨眼就過了半世紀,我已經是個在年節前後忙得腰痠背痛的人妻人母,兒時喧鬧快樂的過年景象,卻猶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