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過年了,物價驚驚漲,雖然辦年貨的痛苦指數加深,但能脫離工作上的「漲價夢魘」,及「配稿」纏身的日子,還是鬆了一口氣。
我當記者的時候,正好主跑食品,年底尤其多事之秋,天天為「漲價」傷腦筋;幾乎每晚七、八點電話必響,長官來電指示「配稿」,配稿內容從大閘蟹來不來台灣,到青菜、水果、南北貨漲價,瑣碎極了。牛肉一斤多少錢?年糖一斤多少錢?每樣都當大新聞;「配稿」即配合財經組或其他單位發稿,把餅做大「衝頭版頭條」。有時懷疑公司高層腦袋缺氧,物價確實漲了,但值得這樣每天疲勞轟炸讀者嗎?甚至,我認為媒體渲染報導,不但無法平抑物價,還有推波助瀾的加乘效應。
「配稿」電話急急如律令,午時三刻就要交稿,最好馬上變出來上呈。記者又有「使命必達」的天性,挖空心思到處打電話,搞得十二萬分焦慮。後來學聰明了,先「配」起來等,省得臨時抓瞎。事情也沒那麼圓滿,遇到突然代班或調線、或找不到當事人,還是有可能突槌。
高層的選稿決策很奇怪,指定的「點菜」才吃,記者自己發掘的「獨家」,倘若長官不中意,黃金也變垃圾;若「敵報」慧眼獨具做大某新聞,而我報漏失,高層就痛心疾首,又比報又檢討,指示隔日「深入追蹤」,記者就一而再,再而三的「配稿」。
又如,做各地年貨漲價的「綜合報導」,記者名字掛一堆,「精寫精編」的最高指導原則下,一夜的採訪心血,常被掐頭去尾,見報僅寥寥數語,有時槓龜隻字未見,當然也有時可衝上頭版,記者獲得一個小小的成就感,聊以安慰。
「業配」(業務配合即廣告置入性行銷)也是一個話題,日前有媒體記者發出自省聲浪;我記得很早以前,公司還「家大業大」的時候,嚴禁記者和業者私下接觸,以維持記者的高風亮節;後來風氣變了,可以和業者當麻吉,但仍要求純潔自愛,長官又怕記者公器私用偷渡稿件,時不時開個會提醒關切。現在則訂出價碼,記者兼業務,新聞版面像分類廣告一樣逐條計價。
老記者無語,只慶幸「走早一步」不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