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結社】結社 都因愛上詩

周慧珠 |2011.01.16
1759觀看次
字級

年前,因為詩人許其正贈給《文訊》雜誌社兩大袋蒐藏的舊詩刊,《文訊》由其中發覺台灣的校園詩社從一九五○年代蓬勃興起,便以此為主題,規畫展出台灣十大校園詩社的創社歷程及其詩刊。包括高醫阿米巴詩社、北醫北極星詩社、台師大噴泉詩社、文化華岡詩社、高師大風燈詩社、政大長廊詩社、東吳大學詩社、跨校的海洋詩社、縱橫詩社、星座詩社還有最新成立的、跨校的風球詩社。

「大學詩社展」即日起至二月十三日於北市紀州庵新館展出,可看到當年詩人尚未出版的詩集、在詩社交流活動、詩意盎然的青春臉譜,也可從中得知一些校園詩壇趣事,以及詩社的特色與發展脈絡,將台灣戰後大學詩社與詩刊作了總回顧,為台灣文學留下動人的一章。

由是知,長流不廢,風燈還依舊。

結社 都因愛上詩


創社至今逾四十年的大學校園詩社,孕育了當代無數作家與名人,例如:向陽是文化大學華岡詩社裡,唯一非中文系的社員,為了表現華岡詩社創社同仁作品的特色,他發想創作十行詩,「十行詩」系列作品,於是成為向陽踏入詩壇的代表作;跨校的僑生,認為自己渡海來台求學,頗有「五月花號」的精神與海洋意象,於是將詩社命名為「海洋詩社」。

細流激出了噴泉

師大教授邱燮友,在就讀大一那年,便和班上幾個同學組了「北斗」詩社,並且編製班刊。到了大二,更和同學籌組了全校性的「細流」詩社,把當時喜歡文學創作的同學都匯聚在一塊;而他自己也從這一年開始向《公論報》副刊投稿。據他統計,大學和研究所期間一共創作了三、四百首新詩,後來他從中擇選了最滿意的七十首,以《童山詩集》之名出版。

民國五十六年復社後,更原名「細流」為噴泉詩社,義取其水勢壯麗磅礡,水流源源不絕地噴出,乃詩國之靈泉。長期以來一直單獨指導噴泉詩社的邱燮友說:「詩人是獨立自主的主體。」

他感性的輕吟:父母埋骨的地方就是我的故鄉,只要有一顆菩提樹,就可以修行,只要有一盞桌燈,就可以寫詩

詩人永遠不退籍

「一旦入了詩人的籍,就無法除去這個身分。」

醫生作家王浩威回想起當時,來到文學氛圍較弱的高雄,創下「阿米巴詩社」,結社成員幾乎都是精神分析治療的工作者。他說「詩人」象徵的意義是:「詩人,代表著社會感受與覺知,是思考者,是觀察家,當連評論家都說不清楚時,詩人提出的感覺,會迸出火花。」

王浩威說,自己雖然沒有寫過太多詩,但一直以詩人自許,今後還要繼續當一個詩人,要當一個為心靈治療詩人。

詩是生命詩是愛

一九五九年東吳大學外文系,在學長黃永武的推動下,一起成立了詩社,這個詩社培育出不少名家,如張曉風、劉兆佑等。

當年詩社從文化角度倡導詩學,提倡「詩教與詩學」,探索「詩教的功能」。

詩,文學,是愛,是「生命與愛」最共同的特徵,是人類歷史最值得流傳的資產,將來有一天外星人與地球人談判時,詩人不能缺席。

風裡點起一盞燈

只因鄭愁予的詩作〈野店〉:「是誰傳下詩人這行業,黃昏裡點起一盞燈」,高雄師大的「風燈詩社」,在民國六十年仲夏夜點燃的「詩燈」,迄今依舊在風中閃爍。

由李東慶(寒林)發起創社的風燈詩社,伴隨著高師大成長,江聰平老師擔任指導老師,當時,詩人余光中、管管受邀曾到校座談。接著,池仁昌為二任社長,詩人羅門、郭楓來訪。不久,洛夫、胡耀恆、渡也、尹凡、林亨泰、康原等人亦先後蒞臨演講。風燈詩社儼然是島國南部詩的發展據點以及活躍地。

「詩是我們唯一的宗教,我們虔誠膜拜,因為詩,我們都如貴族一般。」

詩心流轉如風球

代表新生代的「風球詩社」是跨校園詩社,成員包括為國中到研究所的學生,成立兩年以來吸引超過七十位學子。社長廖亮羽說,網路社群的確影響年輕詩人以流行用語或視覺化語言入詩,但沒有不好。她指出,藉由社群網站觀摩學習,大家進步得很快,不過也導致「風格愈來愈相像」。

廖亮羽認為詩具有美化生活的意義,早期詩人有社會背景作為養分,現代年輕詩人則以「自我」作為出發,各有不同的風格。

「青春結社」的開幕會上舉辦「詩歌演讀會」,女詩人尹玲、歌人倪驊均、年輕詩人王離和黃柏軒,連同跨校性社團風球詩社,現場以吟唱朗讀表演的方式,演繹詩歌,帶動了在場詩人的詩興,在冬寒裡,古蹟級的紀州庵,散發著青春暖意。

即日起的每個周末將有「青春結社」系列講座,由王潤華、林綠、張健等人,一同暢談寫詩編詩刊的趣事。另有「漂泊舊事」系列講座,由作家吳晟、季季、席慕蓉、亮軒等人,分享國際文學交流的時代氛圍,和不為人知的辛酸點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