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建國百年,義工會許下什麼願望?九十一歲的義工阿嬤吳藜英表示,做義工可以讓大家歡喜,希望服務到百歲;二十一歲就有十年義工經驗的沈芯菱說:「不快樂的人是因為不知道自己能給人快樂,希望像阿嬤一樣服務到老。」民間團體更計畫列出百年義工大事紀,讓國際知道台灣的熱情。
說起吳藜英阿嬤,知道的人不多,但她往生的丈夫「鐵道百年經典人物」鄧有才卻赫赫有名,吳藜英和他結褵七十載,從十七歲開始當義工到現在,兩人常牽手做義工,有義務剪票、醫院量血壓,每天清晨六時便到公園教跳舞,客家、山地、日本、土風舞樣樣行。
阿嬤到九十歲都還自己騎車去服務,六十七歲的長子鄧政清擔心媽媽出事,選擇退休,今年開始當起專任的義工「司機」,高齡母子一同去跳舞;阿嬤說:「做義工,讓大家歡喜、身體也健康,想要做到百歲。」
沈芯菱十一歲起自架網站,提供弱勢兒童、新移民免費學習課程,至今網站有三百八十三萬瀏覽率。沈芯菱表示,有了教學網站,弱勢家庭成員可以知道遭遇挫折時不用走絕路,也曾有小女孩留言說,跟著網站學習,考到九十五分,讓她更願意辦下去。
七年前沈芯菱發起「草根人物臉譜」,已拍攝二十八萬張照片,建國百年她再發起「收集百位草根人物的笑靨」計畫,至今自費三百萬元,訪完五十二篇精彩的故事,希望建立台灣微笑地圖,讓大家知道每個角落裡都有小人物在努力著,也期許像阿嬤一樣服務到老、服務百年。
串起老少義工交流傳承的建國百年基金會、保德信青少年基金會,還整理出台灣百年義工大事紀,找到台灣第一個從事社會公益的團體,是民國「前」七十九年的東勢義渡會,專門租船供人渡河;清末動亂不安時出現了紅十字會;民國四十七年第一位好人好事代表誕生……,許多有趣的故事都在裡頭。
保德信執行長胡玲玲表示,台灣從「愛心外援期」進步到「政府輔導發展期」,再發展到「義工創新期」,運用網路串聯凝聚力量,很具探討意義,預計三月底建置大事紀網站;建國百年基金會執行長盛治仁呼籲萬名青年用服務慶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