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翁云真專題報導】「子孫甘ㄟ代代出狀元?」「有喔!」一句句傳統制式話語,深值老長輩的心坎;而現今喪禮文化已逐漸不再保有以往傳統的繁文縟節,今昔對比,轉變甚巨,部分老長輩紛紛感嘆,「現在的年輕人,都想省錢、省麻煩啦」。
在傳統習俗指出,長孫與父親同輩,等於是爺爺的「尾子」,在喪禮中所穿的戴孝服飾與父伯叔同類,所謂的奔喪,意味嫁出去的女兒、媳婦,都要哭喪,「捧斗」只有兒子才能做,「哭送山頭」是女兒輩的責任,這諸多繁瑣的習俗,在過去被視為理所當然,但現今看來,則是過去的父權社會對女性諸多的不平等對待。
高齡八十二歲的鄭伯伯指出,兒時的長輩喪禮,可是大場面,「哪裡輪得到現在的年輕人,亂搞!」無論叩拜、舉香、陣頭,都要「照步來」;提到目前政府提倡的喪葬禮儀改進,提倡兩性平等,他搖頭痛斥:「老祖先留下的傳統習俗,哪能說改就改。」
「有那麼嚴重嗎?」身為鄭伯伯獨子的鄭先生就搖頭表示,當初在辦理母親的身後事,兒女討論希望辦場莊嚴隆重的喪禮,拿掉「哭喪」,不請擾人的電子花車,陣頭一律謝絕,但此舉卻造成長輩與子女的「歧見」,長輩認為場面意味孝道,哭喪不可缺,還要求從美國回台奔喪的女兒,要跪爬入門,這種種的要求,反讓整場喪禮,充滿火藥味,緬懷母親的告別式,也在吵雜擾人的傷曲中「吵吵」結束。
當兩性議題與傳統習俗互相衝擊,碰撞後的火花,就是老一輩與年輕人對孝道不同以往見解的「疙瘩」,如何取得平衡,大家都各執己見,但可以預見的是,傳統習俗的改革,還是一條漫漫長路,創新溫馨的另類喪禮,也正在崛起,未來的喪葬文化會如何變化,無法預期,但年輕人可是自有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