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瘞鶴銘〉的各種爭議,才使其藝術魅力與日俱增。
三年前,鎮江對沉落江底逾千年的〈瘞鶴銘〉殘石進行考古打撈作業。很遺憾的,殘石出水時突然爆裂,使得打撈不得不終止。當然,揭開〈瘞鶴銘〉千古之謎的機會又再度破滅。

自宋代〈瘞鶴銘〉殘石被發現以來,歷代書法家均給予其高度評價,黃庭堅誇此銘文:「大字無過〈瘞鶴銘〉」,又稱其是「大字之祖」。因此,後人對它的時代、作者、思想藝術性等方面的研究、探討一直沒有停止過,且至今未有定論,而成為千古之謎。
〈瘞鶴銘〉內容記述一文人所飼養之鶴亡故後,主人葬鶴作弔文紀念此事。至於成書時代,有東晉說、南朝說和隋唐說等等,文人雅士對此頗有爭議。其中,以始於中唐時期較為確切,因為在銘文中出現江陰、丹陽兩個地名。江陰之名,始見於南朝.梁紹泰元年;但是丹陽之名卻是在唐代天寶之後。據此,〈瘞鶴銘〉的寫作年代被認定為唐乾符元年。
中唐以後始有著錄,晚唐時被雷砰擊碎落江底。如今於焦山可以看到的銘文計有九十餘字,分別是北宋淳熙年間的一塊殘石有二十餘字,及清代康熙五十二年的五件殘石有七十餘字,六塊出水刻石在乾隆二十二年時綴成,嵌入定慧寺壁面。
〈瘞鶴銘〉銘文似隸又楷,其書法意態雍容,所表現的線條是波動有力量的,姿態與氣度均佳,堪稱逸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