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張欣夫妻 攜手投入公益

整理報導/編輯羅佑純 |2010.12.19
517觀看次
字級

包括比爾蓋茲在內,全世界富豪做慈善事業漸漸都擺脫單純捐錢,而傾向「DIY的方式」:自己跳下去做,潘石屹與太太張欣也是親自規畫、管理慈善事業。

張欣強調,過去總是找慈善機構捐錢,可是不清楚「這些錢究竟是不是真正到了需要幫助的人手裡?是給這個社會帶來好處呢?還是多了一個貪腐的機會。」

因此潘石屹與張欣於二○○五年在立北京成立「SOHO中國城市文化基金會」,由SOHO中國公司出資並全權管理運營的公益慈善機構,最初只是直接捐款給社會各機構,自二○○七年起,基金會聚焦教育領域,注重孩子的精神成長。

二○○四年至二○○六年,SOHO中國基金會共捐贈善款九百六十萬元人民幣,而二○○七年捐款總額則超過兩千萬元,其中與教育相關的捐贈金占總額七成以上,至今基金會共資助公益慈善項目近五十個,金額超過四千萬元人民幣。

他們不但在甘肅省天水地區建立高品質的學校廁所外,還推動「兒童美德發展工程」的慈善行動,在當地學校,推動美德教材的編寫與使用,改變學生精神面貌。

偏遠學校建廁所

培養學生好習慣

潘石屹表示,曾經有個西北地區的鄉長找他幫忙,希望能找醫師幫學童做健康檢查。一檢查赫然發現,因為學校廁所老舊、危險,不少女生不願意常上廁所,造成小學女童都罹患婦科疾病,於是他決定為偏鄉蓋廁所。

「在我們實地考察後發現,學校倒塌和發生危險的建築中,以廁所居多,廁所的建築結構通常都不被注重,而且廁所既簡陋又骯髒,學生如廁後沒水洗手,無法保證基本的整潔。」因此SOHO中國城市文化基金會決定捐資一百八十萬元,為天水市秦州、麥積、清水等三縣區,共十所學校捐建水沖式廁所,可以解決近一萬五千名學生如廁需要。

潘石屹最終希望讓天水市兩千八百多所中、小學的七十六萬名學生、四萬名教師,能使用有基本安全、衛生保障的廁所。

不過這個消息曝光後,贊成與反對聲音紛起。

有人質疑,在「缺水的天水農村不適宜建設豪華水沖式廁所」,且在貧困地區的學校建起「國際前衛的高標準廁所」有些本末倒置,潘石屹決定重金向社會公開徵集,能結合當地條件的旱廁解決方案,從而好中選優。

提倡兒童美德教育

解決社會問題良藥

「兒童美德發展工程」是由SOHO中國基金會提出並實施的美德教育項目,包括美德教材的編寫與使用和學校廁所的建設。

張欣有位長期從事兒童美德教育研究的友人,在十多年研究中,總結出整潔、誠實、溫柔、禮貌、團結、快樂、責任感等十九個最基本的兒童美德,並編成一套教材《美德在行動》叢書。

SOHO中國基金會自二○○七年起,選擇甘肅天水地區幾十所小學作試點,每所學校派出多位教師去北京,接受為期十九天的兒童美德教育培訓,目前已培訓近兩百位教師,每位老師的培訓成本超過一萬元人民幣。接受培訓的教師返回學校後,在校方安排下給學生上美德課,已有兩萬名學生在上課。

張欣強調,「教材中講到『幫助』,我們不但要孩子們會唱、會跳,還要讓他們知道『你活著是為了做好事和給別人帶來快樂。』」

張欣認為,「即使孩子們在學校、家裡做好事,都只是幫媽媽洗菜、給同學帶一本書等瑣碎小事,但是他們卻可以透過這些實實在在小事,開始理解什麼是『美德』,知道人活著是給別人帶來快樂,知道做這些事情的背後目的是什麼。」

「中國教育迫切需要改變的還是『軟體』,改變學生的精神面貌,特別是美德教育。」張欣認為,教育改革的最終著眼點不能僅僅是語文、數學考一百分,而是要多培養一些能改善社會、解決社會問題的人。

教育是改變中國貧困家庭命運的根本途徑,而提高國民美德修養,是解決中國當前許多社會問題的良藥。

由於目前中國並沒有人在做品德教育、美德教育,未來,潘石屹希望「兒童美德發展工程」能向陝西、寧夏推進,因此他在香港尋找願意一起參與的其他基金會和公司,讓這一慈善項目趨向社會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