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一名三十四歲的金小姐,七年前懷孕時被診出自發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曾使用類固醇以及免疫球蛋白控制病情,沒想到去年月經周期突然變長、血崩不止,就醫檢查發現病情復發導致血小板嚴重不足,只剩下正常值的三分之一,差點送命。
台北榮民總醫院輸血醫學科主任邱宗傑表示,血小板低下紫斑症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將體內的血小板當作外來物而產生抗體來攻擊,加速破壞血小板、又抑制血小板的生成,當血小板低於兩萬以下,就可能身上有不明瘀青,產生牙齦出血、流鼻血、經血不止等自發性的出血,部分嚴重低下者,可能一打噴嚏就腦出血。
血小板低下紫斑症罹病率約萬分之一,統計資料顯示,十八歲以下以及七十歲以上患者以男性居多,不過二十至六十歲好發的則是女性,最常因出現大血崩而發現;此外,懷孕也是一個可能引爆點,因為胎兒可能被視為外來物,激發體內免疫系統過度反應。
邱宗傑指出,小孩子可能因感冒病毒引發急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發作期間少於半年,可自行恢復
;成人較常見慢性患者,需要藥物治療來改善血小板低下問題,第一線用藥仍是以類固醇、免疫球蛋白為主,如果沒有效果,第二線選擇除了使用脾臟切除術或免疫抑制劑,目前還有口服血小板增生劑可選擇。
自體免疫疾病難以根治,邱宗傑提醒患者,平時應隨時檢查皮膚是否有瘀斑、出血現象,避免產生傷口、飲酒。他指出,部分患者一開始雖是血小板低下紫斑症,其實是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的前兆,因此更需關心自己的健康狀況、即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