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與環境,是影響健康的兩大主因。先天的遺傳因素目前不易改變;但是如果從環境因素來改善,對於疾病的預防,將有很大的幫助。
環境因素的範圍很廣,包括日常飲食、運動、喝酒、抽菸、個人衛生保健、居住環境、休息睡眠、休閒娛樂等,都與個人的生活習慣有關,同時也是確保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千萬輕忽不得。
肥胖不是福 勤檢查三高
隨著醫學知識的累積,大家漸漸有「肥胖不是福」的觀念,因為肥胖是很多疾病的致病原因,諸如癌症、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等。而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又是心血管和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可見由肥胖衍生的「後遺症」不少。
此外,過度飲酒、抽菸、嚼檳榔也都被證實跟很多疾病有關。譬如過量飲酒是食道癌、心血管疾病、肝病的危險因子;抽菸是肺癌、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危險因子;嚼檳榔是口腔癌、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
因為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病、高血壓、高血脂症、脂肪肝、肥胖跟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也統稱為生活習慣病(lifestylerelated diseases)。
生活習慣病的特徵是:檢查時可能出現血壓、血糖、血脂肪等異常,但是臨床上不一定出現症狀,也讓人容易忽略,而這些指標長期異常的結果就會產生症狀,甚至導致許多器官不可逆的結構功能異常,造成目前醫學上無法治癒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就必須長期藉由飲食、運動、藥物來控制病況,以避免形成更嚴重的併發症(如腦中風、心肌梗塞)。
事實上,這類生活習慣病只要在早期發現時,就開始透過積極的飲食、運動等生活習慣的改善,便能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
飲食加運動 健康兩法則
維持適當的體重是預防生活習慣病的最重要因素,正確的飲食和運動習慣又是維持適當體重的不二法門,因此預防生活習慣病首先要由飲食和運動著手。
運動法則:舒適為先
一般人應養成每日適度運動的習慣。適度運動以不引起任何不舒服為原則,避免太熱或太冷的天氣到戶外運動。如果能進一步每周做有氧運動三次,每次三十分鐘到心跳每分鐘達一百三十次的程度,對健康會有很大幫助。運動以「有氧運動」為主(如:散步、慢跑、打高爾夫球)。運動流程要包括有效的熱身運動、適當強度的主要運動、緩和運動,以避免運動傷害。
飲食法則:因人注意
一般人要注意三餐定時定量、細嚼慢嚥、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降低鹽分的攝取、減少菸酒、咖啡、茶,避免刺激性食物,切勿暴飲暴食等基本原則。有特殊疾病的人更應該注意飲食習慣,注意原則如左圖表。
除了飲食和運動外,戒菸、戒檳榔、飲酒勿過量、養成良好排便習慣都是維持健康、遠離生活習慣病的必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