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委會主委賴幸媛針對五都選後的大陸政策,提出台灣人民「七個核心利益」說,包括民主、主權、安全、有意義參與國際空間的權利、不被歧視的權利、弱勢者的生存權利。
七項「核心利益」內容雖然擷取自馬總統不同時期的言論,卻是首度將這些主張集結成政策綱領。除了民主、和平之外,最關鍵部分莫過於「台灣前途的開放選項」。馬英九在二○○八年競選時,曾因「台獨也是選項」的主張,遭對岸及國內部分人士抨擊;但這次陸委會舊話重提,等於再度將馬英九的統獨立場推到接近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的邊緣。
台灣實施民主多年,已習慣用民主方式來解決政治爭議;民主因此是面對兩岸關係的基本前提,唯有透過自由選擇,才能取得社會最大公約數。但「台獨也是選項」是否仍是馬總統的核心主張,與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又有多少相近性,還有討論空間。
人民是兩岸關係的主角,唯有台灣人民的核心利益得到理解、尊重與確保,兩岸關係才能更穩定向前發展。賴幸媛表示,朝野政黨的共識,對兩岸關係發展及大陸政策推動至關重要,她期待大陸對台灣朝野各界推動兩岸關係的看法和作法能有正確認識。但台灣民間對兩岸前途看法分歧,各有立場與堅持,能否定調出一個有共識的方向,難在短期達到。
大陸瞭解兩岸分歧的存在,也知道無法立刻解決。但針對賴幸媛說法,北京一位涉台學者認為,當前兩岸關係最重要的不是刻意凸顯,挑起分歧和爭端,政治分歧需要兩岸用最大誠意,透過對話和協商來解決,而非單方面放話或喊話來化解。
從這位大陸涉台學者的談話來看,兩岸雖有「短期無法解決」的共同看法,但在作法上仍有分歧。「核心利益」這樣的用詞,近年也常在中共官員的外交辭令中出現,舉凡釣魚台領土主權或南海諸島,都在不同官員口中成了中國的「核心利益」。這樣的用詞若說是「單方面放話」,並非公允。大陸近年雖因經濟發展,促使民主萌芽,人民逐漸有了「當家作主」意識;但政治體制畢竟距離民主還有一段路,對台灣所強調的民主共識決,尚缺透徹之瞭解。
五都選前,國安局長蔡得勝公開發言時,將絡繹不絕的大陸採購團、訪問團部分定性為「統戰」,接著在東京影展和亞運楊淑君兩場風波,馬政府也強硬回應,看得出想極力擺脫過度親中的刻板印象。
但五都選舉結果,國民黨保住三席市長,卻在選票上大失血,推其原因之一是兩岸經濟協議(ECFA)雖帶來龐大經濟利益,但兩岸關係的關鍵仍在政治。馬政府在任期後半時間,勢必要把兩岸關係重新引到政治,力求不失分,才能避免政黨再輪替,使兩岸關係走回頭路。
兩岸關係發展,攸關人民福祉。對於台灣參與國際社會,在馬政府提出外交休兵後,大陸已有善意回應。在這樣的共識基礎上,若能持續改善關係,拉近距離,當雙方人民有了更多瞭解時,可望有理想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