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針對香港一項大型研究指出,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治療關節炎,可能對上消化道造成傷害,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溼免疫過敏科主任張棋楨表示,這類傳統型止痛藥會抑制保護消化道的酵素,不宜長期使用,尤其關節炎患者更不建議使用,目前醫師改處方新型的止痛藥,不會產生此疑慮。
張棋楨指出,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是一般常見的消炎止痛藥,效果很好、藥局常賣,不過傳統型會將COX│1、COX│2酵素均加以抑制,其中COX│1作用正是保護消化道,缺乏容易導致腸胃出血的問題,尤其關節炎患者需要長期使用,風險更高,因此目前改處方新型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也就是COX│2抑制劑,臨床上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幾乎都會使用。
張棋楨提醒,關節炎患者不要自行到藥局購買止痛藥,以免買到傳統型止痛藥;一般民眾即使不是長期吃,如果身體有疼痛,也不要老是斷斷續續使用止痛藥,應該及時就醫、找出原因。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香港中文大學一項大型臨床研究發現,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tNSAIDs)治療關節炎等病症,可能對上消化道造成傷害,引致小腸出血等問題。
這項研究在三十二個國家及地區進行,歷時近四年,共有四千四百八十四名患有關節炎,或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參與。研究結果顯示,傳統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加胃藥組,有百分之三點一出現消化道併發症,相對Celecoxib組只有百分之零點九出現這個問題。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講座教授陳家亮指出,小腸位於胃與大腸之間,除膠囊內視鏡外,一般胃鏡及大腸鏡檢查難以發現小腸出血,使得部分因小腸出血而導致貧血的患者未能找到病因。
他又說,小腸出血除了導致貧血外,也會引致供應大腦的血液量下降,使血液的流動速度相對減慢,血液中的血小板、纖維蛋白原等物質容易沉積而形成血栓,繼而使血管變得狹窄甚至堵塞血管,增加出現心臟病及中風的風險,嚴重的個案甚至可導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