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經濟成長率逼近百分之十、失業率降至百分之五以下,如此亮麗的經濟數據在這次五都選舉中未能反映在選票上,成為各界矚目的焦點,馬政府應仔細檢討,究竟為何統計數據與人民實際感受脫節,並擬妥因應對策。
主計處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達百分之九.九八,台大、國泰產學合作團隊日昨預估今年成長率將高達百分之十.二八,甚至可能超越中國。今年經濟成長率會衝這麼高,與去年基期太低有關,但若與前一年相比,也成長了百分之七。不過,亮麗的經濟數據可能讓政府高官產生虛幻榮景,卻不一定讓老百姓的實質所得增加。
從實務上看,今年經濟成長要落實到民眾的所得增加,還要經過一段時間,因為企業獲利增加了,接下來才是為員工加薪,因此有一段時間落差。不過,即使明年有獲利的企業開始為員工加薪,但加薪的幅度可能不及物價上漲的速度。以主計處的統計,過去十年來民眾的薪資成長,扣除通膨之後,實際上是負成長,經濟成長數字似乎與民眾的感受逐漸脫節。
近年來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即「台灣接單、海外生產」,俗稱「三角貿易」。二千年時企業界「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比率約百分之十三,如今已超過百分之五十,即有半數以上的生產線在海外。
主計處官員預估今年三角貿易淨收入將高達一五八億美元,相當於今年貿易順差的一半,創下歷史新高。雖然三角貿易淨收入的增加,有助於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增加;但因為海外接單比率同時創下歷史新高,並無助於本地的就業、投資與消費。這樣的發展趨勢似乎說明了為何經濟成長數據如此亮麗,民眾卻沒有幸福感。
另一方面,三角貿易的興盛也使得所得分配不均的問題更加惡化,因為多數利潤集中在出口相關產業,依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最近十年來最富與最窮的百分之二十的家庭,其所得差距由五.五五倍擴大至六.三四倍,未加計政府的移轉收支(如社會福利、租稅)則由六.五七倍增加至八.二一倍。
近十年來三角貿易日益興盛,似乎說明了為何GDP增加,國內就業機會與投資、消費未相對增加,與此同時,貧富差距卻擴大了。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的簽署,將加速兩岸間的投資與貿易,未來如果企業界在增加對大陸投資之際,若能同時擴大在台灣的投資,才會產生減緩三角貿易的趨勢。
今年台灣經濟能夠達到二位數的高成長,甚至超越對岸,當然是令人興奮的事;決策者也必須正視亮麗數據背後所隱含的隱憂。針對特殊三角貿易興盛所導致的不良後果,應審慎擬定對策,最終目的是增加本地的投資、就業與消費。若過度陶醉於表面上亮麗的經濟數據,而忽略了民眾的實質感受,後果必將是執政者與民眾的距離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