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察院長王建煊「大學生打工笨死了」一語引爆爭議,被指漠視青年貧窮問題,嚴重失言。王建煊則澄清發言出自善意,希望學生不要把人生的黃金時間,浪費在不符成本效益的打工上。
王建煊反對的是「過度打工」,認為「書如果讀得好,日後就會飛黃騰達。」在不同社會,學生打工有不同意義。在美國父母對子女是「有限責任」,不會把孩子的事全包下來,而支持孩子獨立;家庭不論貧富,總是鼓勵從小嘗試打工,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校方也會讓學生在一些特定的活動中學習、體驗諸如募款之類的公益活動。等到讀大學,有些父母甚至不出學費,孩子必需靠獎學金、靠打工來賺取。
美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一是讓孩子懂得自身的價值,二是讓孩子懂得必須自己管理自己,三是幫孩子接受一整套日後賴以立身處世的社會準則。這樣的觀念,使美國人對孩子的要求是全面的,而我們則視讀書高於一切,家長常說「唸書去,其它都別管。」「你能把書念好,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報答。」
美國人對孩子鼓勵多於保護,鼓勵做各種嘗試,而在中學,培養自信心,不會認為打工浪費了學習的「黃金時間」;無法接受「只唸書而什麼都不管」的孩子;這樣的孩子進入社會,未必飛黃騰達,反像草莓族,生活白癡,競爭力未必更強。
學習的「黃金時間」,應該不僅於用來讀書,「人生的書」可能蘊藏更大的智慧。美國有些社區的教會,暑假會組織短期宣傳隊,讓年輕學生自動參加,前往海外幫助當地居民蓋房子,同時傳播福音。這些活動所需費用都由學生自己籌募,孩子會透過舉辦說明會、義賣或洗車等方式籌集。
美國父母的觀點是,用勞力去實現目的的生活經驗,會讓孩子很有成就感,也能從賺錢不易的切身體會中,懂得並珍惜勞動所得的每一份回報。孩子們每花一分錢都會多些思考,會更懂得把金錢運用在最值得的地方,對孩子有很正面的幫助。
西方國家的大學生,常會在大二或大三休學一年去「壯遊」,各國走透透,觀察、透視世界的每個角落,比較各個不同國家、族群的生活;他們隨處打工賺取旅費、生活費,學習獨立,並更瞭解自己的知識所缺,一年後回到大學,更知道自己的學習方向。
從另一角度來看學習的「黃金時間」,現代人早已認知學習是一生的事業,是終身學習,很多人在晚年重拾書本。多年在社會修得智慧和知識,也是無可取代的;只要想學習,不只大學四年,任何時間都是黃金時間。
人們思考的盲點常常是「二分法」,非此即彼,其實世間事是相對的。王建←拋出了議題,讓社會重新思考,釐清觀念;從美國看台灣,也許給大家更多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