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失智最常見的類型是阿茲海默症,一種因腦神經病變造成嚴重神經壞死、持續變化與惡化的疾病。由於它會影響罹病者的智能與行為表現,因此家人在認知與照護上有很大的挑戰,也需要配合病程的變化而調整照顧模式。
對於早期的病患,照顧之首要工作是評估老人的獨立程度-包括自我照顧與生活機能兩部份。在不影響老人與他人的安全前提下,盡可能讓老人自己執行原先的活動,再依據病程的變化,逐步協助老人脫離獨立的生活。
到了疾病中期,最大的難題是老人行為改變所造成的問題,這是疾病的一部份,不是故意,也沒有惡意。常見的行為問題有:隱瞞與否認記憶喪失、頑固、黃昏症候群、強迫行為、藏東西、掉東西、游走、不當性行為、辱罵及緊跟你等等。
針對上述等問題,建議處理原則為「了解任何與行為問題相關的原因,先加入老人的「真實」世界,認同感受,再用其他活動轉移注意力。」而不良的溝通模式也會引發行為問題,譬如:快速談話、非面對面接觸、複雜的內容、指責的語氣等。
然而,失智症所產生的影響並不是只有對患者本身而已,可能對整個家庭都產生影響,最主要的影響是在照護者本身,特別是情緒壓力極大。因此,照顧者需要加強對疾病的了解,並且找尋減輕照顧壓力的方式及管道。
以下提供幾項方法:
一、嘗試與人分享照顧上的經驗與感受。如果把每一件事都藏在心裡,那會讓你很難繼續提供照顧。如果了解並接受照護患者過程所經歷的情緒反應,是一種自然的現象,會覺得好過些,照顧病患也會容易一點。
二、當別人提供協助與支持時,試著去接受,並且了解自己的極限,不要害怕擔心求助。想一想,當遇到緊急狀況時,有哪些人可以提供協助。
三、最重要的是,當你遭遇困難時,不要總是歸咎自己或病患。其實這些問題都是疾病造成的。並且記住:你是最重要的,沒有你,也沒有病患,這是另一個理由讓你必需善待自己。
四、適時主動尋求相關照顧資源的協助。台灣地區輕中度失智症患者家屬可運用的社會資源有:失智症協會或基金會所提供的照顧諮詢服務、家屬支持團體、日間照顧、養護中心等;另外,各縣市社會局長期照顧管理示範中心也有提供居家服務、喘息服務等。
(作者為耕莘醫院緩和醫療科主任江維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