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居正
星雲大師早年主要在宜蘭弘法,一九六七年由信徒支持在高雄縣大樹鄉購買土地,從此創建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宗旨,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並融古匯今,手擬規章制度,將佛教帶往現代化的里程碑。
大師對佛教制度化、現代化、人間化、國際化的發展,可說厥功至偉!對青年,則尤其慈悲,在此次的國際青年生命學習營中,就深深的感受到了大師從事人間佛教大事業的宗旨,心裡十分的歡喜和感恩。
關於台灣的印象,大多來自教科書和國內的一些新聞媒體,可真正置身於這種氛圍之中,便切實的體會到了不一樣的觀感,台灣的城市都十分整潔乾淨,垃圾分類也做得十分完好,這是大陸所欠缺的。房屋錯落有致,就算在台北市,除了一○一大廈外,也沒有太多的高樓大廈,生活氣息濃厚的很。
印象深刻的是:台灣人很熱情,並且十分禮貌,教養的成分很有體現,人們的宗教傾向也比較濃。路上穿行著法師,民眾也不十分奇怪,甚至會主動上前說「阿彌陀佛」打招呼。
一天,一同學身體不舒服,一位法師帶著去買藥,卻找不到藥局,便問了一位路人,路人十分熱情,反覆問同學身體是不是很要緊,說是藥局有一定路程,要直接載著同學去買藥。後來同學堅持自己去不想麻煩她,那人才離開,過了許久,路人大概是想起附近有藥局,便又特地回來,找了好幾圈,此時法師已經和同學離開,正巧遇到我在路上閒逛,說見穿的是一樣的衣服,大概是一起的,所以若看到法師和那位同學麻煩轉告。說罷便騎車離開了。當時很感動,這樣的人情溫暖,在中國大陸大概很少能見到。
還有一細節,一位同學站在路的轉角拍照,而一汽車恰好要拐彎停車,而那同學恰巧就堵著路口,讓人感動的是司機從頭到尾等了兩分鐘都沒按一聲喇叭,直到那同學發現身後有車才慢慢讓出路來。這在中國大陸也是少有見到的。
文化的傳承,以及禮教的精髓並未丟失,人心安平,社會風氣溫和,有一種久違的安全感。
當然所有的這一切,都應該感恩星雲大師的慈悲,鑒真圖書館常住的慈悲,才能有如此珍貴難得的機緣來台灣,此次的生命學習營使自己的整個心路歷程更加完整,也豐富完整了自己對佛教的信心和理解,這麼豐盛的收穫定將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