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遊普陀

郭桂玲 |2010.11.26
805觀看次
字級

文/郭桂玲
蘆葦花在風中微顫,天涼的日子總讓我想起在普陀山旅遊的美好時光。那是前年的秋天。普陀山是以觀世音菩薩為主的道場,整個島嶼大大小小的佛寺大都祀奉觀音為主,行走其間,輕柔的佛樂時常相伴,舒雅的風景總在下一個轉角出現。就讓我乘著回憶的小舟,再度重返那沉澱心靈的美好所在。

法雨寺
山門前「海天佛國」的牌坊,寫記這是靠海的島嶼。來到名字極好聽的法雨寺,一入山門迎接的是一塘碧綠的水塘,小錦鯉非常有趣,成群悠遊在水間,畫著曼妙的橘色群影。通往佛寺的山徑大樹濃密,綠意盎然間一位穿袈裟戴斗笠的出家人從台階走下來,後方是沿階而砌的樸雅牆垣,形成好看的一幅圖像。

喜歡大門處嵌在棗紅色壁上「天華法雨」四個大字,字的意象在心頭冉升出細柔的花朵從天紛紛輕落,滿布整個天空大地,像仙境。

拜殿的中庭是被蓊綠大樹環繞的空間,樟樹的香氣和人們手中的線香調混出一種好聞的氣味。香爐雕工細緻、高聳奇巧,插香時往上仰望,正好看見日光在香爐的隙洞中映出一片燦亮光暈。

倚坐在亭階側,聽著亭廊中清脆的鳥語,悠哉間想起十多年前第一次到大陸旅遊,那時候佛教是被禁止的,傳法都在地下運作,從台灣來的佛經也是禁書。當時來到廣東的一處庵堂,看到沒有經書的在家居士拿著短到不能再短的鉛筆在抄阿彌陀經,以做為念誦經本,那種物質匱乏、制度嚴峻,但人心仍嚮往佛法的美好依止,令人感動。
現在開放了,在文革被破壞的佛寺也重建起來,雖然有的過於新穎,但終究是好的。人們嚮往與渴盼佛法,不會因為外在形式而有所改變的啊。

普濟寺
法雨寺是官方祭典的大寺,而普濟寺就是一座具親和力的大佛寺,在這裡許願、祈求的人們也多,香火鼎盛的景象,會驚訝這裡的信眾怎麼這麼多,空氣裡瀰漫著過濃的線香味道。

來到後殿,人煙漸漸稀少,可以寧靜的欣賞佛寺。佛寺依山而建,來到第三進的後殿可以俯瞰整個山寺,遠眺四周蒼翠山色。佛寺是近代新建,但仍保留了中原建築的典雅,青瓦、黃色牆垣、咖啡色的圓形藻窗、飛簷的輕翹弧度、簷下的小吊鐘……,每一處都有值得賞覽的妙趣。

沿階爬上後殿的清幽角落,在某個轉角,有一坐相的白色大理石觀音,那莊嚴又自在的神態,攫獲了我的目光,定立在那裡欣賞了好久,那眼神,那輕揚的嘴角,那怡然的神態,把我的心感染得一片祥和。

記憶普濟寺,白玉觀音的捻花微笑,是盪在心海的美麗印記。

不肯去觀音院
穿越綠竹小徑,往下坡行走,某些路段可以看到大海的浮光掠影,屬於海的氣味和壯闊的雲天已在不遠的前方。

位在海畔的不肯去觀音院為木架構低平式的建築,廟宇是近期重建的,但不肯去觀音的由來已久,相傳是唐朝咸通年間,日本僧慧鍔從五台山請得觀音佛像要返國,在海上遇到狂風暴雨、觸礁受阻,就由潮音洞旁登岸,就在當地張姓居民的住宅供奉,就是這裡的前身。

大概是近海,濕涼空氣特別好聞,陣陣的海濤也以某種律動和心海念佛的音階有著相同的頻率。同行的陳師姐特別喜歡這裡的氣場,帶領著大家捻香祭拜奏疏文、念觀音的佛號,感覺就像在觀音的懷抱裡一樣,有著說不出的親切情味。

繞出側門,迴廊通道下是一整排的各式觀音雕像,細看敬獻單位都是來自日本的各大佛寺,因為普陀山是祀奉觀音的祖庭,不肯去觀音與日本特別有因緣,日本許多山寺的觀音都是從這裡請祀回去的。所以日本許多佛寺都以回娘家的心情捐贈在這迴廊裡的各式觀音塑像,表達兩方的無形親密連結。

看著這一尊尊容顏慈悲祥和的觀音像,感動滿滿,觀音慈悲的願力早已超越國界,只要心裡有觀音,觀音的道場就在哪裡!走向潮音洞,在波濤洶湧的潮音間,我是這麼想的。

普陀歸來,觀音處處我心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