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任失親兒家訪社工六年、深入偏遠原民部落,林慧雅感觸多。
最讓林慧雅感受到失親造成的具體打擊,是一個十七歲罹患小腦萎縮症的孩子。從病發開始,在床上躺了七年,由於媽媽是護士,起初被照顧得無微不至,直到媽媽過世,病情急轉直下,爸爸也不知如何是好,孩子頓失生理和精神依靠,半年就走了,「失親的打擊,對誰都是難以承受的痛」。
深入原民部落探訪失親兒,再度讓她確信自己扮演角色的重要。她說:「新竹、苗栗、南投偏遠山區,原民家庭收入很少,幾乎是隔代教養,阿公阿嬤須以農忙維生;砍竹、割草、耕種,因為是季節性工作,必須靠天吃飯。」
父母過世或離家的兒少,由於部落與學校距離遠,周一至周五住校,休假回到家,與大人聚少離多,對同儕期望、依賴的程度提高,因此染上惡習,菸、酒不忌;此外他們最期盼社工到來,特別想知道社工「是不是真的願意傾聽」,畢竟生活中沒人會問「你在學校過得怎麼樣?」
知道失親原童需要陪伴、關懷,和認識外界更多資訊,社工在寒暑假積極解決交通問題,邀他們參加活動,可是林慧雅說,他們常跑得不見人影,因賺錢比輔導重要,經濟環境是部落失親問題難改善的主因。
對於失親的沉重,原民童外表樂觀,認為「事實如此,不得不接受!」但只要林慧雅問:「還會想爸爸媽媽嗎?」不論是小一、小五還是國一,都會激動地哭說「很想、很想」,被牽動情緒的林慧雅,每每抱在一起哭。
一般人看到的失親兒或隔代教養原民童,樂觀調皮,其實在社工眼中,代表心死和逃避悲傷;很多這樣的孩子,需要實在的擁抱、牽手,陪他們走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