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失親兒基金會的心理輔導員預告十歲的小真,輔導要結案的時候,小真不解,心輔員說:「因為妳愈來愈有能力,對自己愈來愈有信心」,小真回以微笑,點點頭說:「對!」一個簡短的答覆,顯示小真充沛的正面能量,但在半年前,她是活在恐懼陰影中的。
小真讀小學一年級時,爸爸自殺過世,由媽媽獨力撫養,媽媽卻染上毒癮,晚上不在家,留小真一人獨自發呆。幾年後,因為經濟不穩,無力支付學費,學校輔導室通報基金會,當時小真的媽媽剛因毒入獄。小真的學業極不穩定,午休時,常看著爸爸的照片偷哭,心輔員立即為她安排「遊戲治療」。
心輔員萬光珊說,初期,小真會挑選嬰兒娃娃、恐龍、鱷魚、槍和炸彈來玩,顯示她的恐懼與壓抑,在一次次「玩出」內心害怕與憤怒後,慢慢在遊戲中探索、展露信心與創造力,甚至玩起老師與學生的角色扮演遊戲,小真樂此不疲,還學習照顧他人,課業逐漸穩定,若有同學被高年級學生欺負,她更會制止。
半年的輔導,小真不時於遊戲中出現自我肯定的話語,包括「我就知道我可以」、「我知道這個是這樣用的」,萬光珊知道,終於可以結案了。
萬光珊說,失親兒共通的特徵是防衛心重,不願別人看輕他們,如習慣性地放狠話,國小時期給人「白目」的印象,國中則被歸類為不良少年。但失親兒可用心輔治療,年紀小的,引導他們用玩具傳達心理感受,因為無法用言語完整表達負面情緒,玩才是他們的語言;年紀大的,則用說話和藝術治療,例如洽談與繪畫。
萬光珊強調,輔導不是萬靈藥,卸下心防的孩子,玩玩具是為了快樂,而不信賴輔導員、沒有安全感的人,就只會東摸西碰、不敢玩。
在輔導個案裡,有半年就結案的,也有孩子一年半都沒有起色。一名輔導員一周的服務極限是九至十二人,每周一次、五十分鐘,在輔導員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失親症狀的長期預防就比治療來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