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自九月起生效,但國內藍綠對立的態勢並未因此緩和。反對黨質疑ECFA將使得台灣經濟過度依賴中國,執政黨則強調ECFA將為台灣經濟注入活水。究竟ECFA是否會造成台灣對中國的過度依賴?日前訪台的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則表示肯定,台灣可以加強與各國發展多元經貿關係,毋須過慮會過度依賴中國。
最近《經濟學人》雜誌一篇報導提到,台灣出口到中國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達百分之十四點三,高居全球之冠,其次是南韓的百分之十點四,第三為馬來西亞的百分之九點九;相較之下,美國出口到中國占GDP的比率只有百分之零點五,歐盟為百分之零點七,日本為百分之二點二。國內有部分學者擔憂,台灣的經濟會逐步被中國綁架,將來中國打噴嚏,台灣就可能重感冒。
而柯林頓在台北的演講中,對於兩岸經貿發展前景抱持較樂觀的看法。他說:「台灣的兩岸政策獲得和平穩定的成果,是當前國際社會所期待的成功典範;ECFA有助於大陸與其他國家增加對台灣的投資,也有助於兩岸經濟交流,對雙方都有利。」柯林頓這番話純從經濟的觀點出發,沒有藍綠的政治考量;比起誓不兩立的中東地區,台海兩岸的和平發展已有相當的成果,更確保了經濟的進一步交流。
究竟亞洲市場有多重要?觀察美國總統歐巴馬為期十天的亞洲行,主軸就在經貿。歐巴馬曾對外表示要讓美國的出口在五年內倍增,他急切地為美商開拓亞洲市場,一方面向人民幣匯率施壓,一方面積極與南韓持續研商自由貿易協定(FTA),為的就是增加美國對亞洲的出口。自金融海嘯後,全球主要經濟成長動力來自亞洲新興經濟體,唯有參與這個快速成長的市場,才能帶動本國的經濟加速成長,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不僅美國要積極拓展亞洲的經貿市場,亞洲各國之間的貿易協定也早已進行得如火如荼。以新加坡為例,已分別與東協、日本、美國、印度、南韓、中國等簽署貿易協定
;南韓也分別與東協、歐盟、智利、新加坡完成簽署;經濟學者形容這些錯綜複雜的經貿關係就像一盤「義大利麵」,如果被排除在外,肯定無法分一杯羹。
兩岸簽署ECFA,一方面為台商打開中國市場,也為台灣與其他國家簽署FTA鋪路。台灣不能僅以開發中國市場為滿足,也必須加速與其他國家發展多元經貿關係,炒出一盤台灣味的「義大利麵」。這樣的作法,其實許多亞洲國家早已默默進行,台灣唯有急起直追,與各國發展多元經貿關係,才能避免被邊緣化。
台灣是個小型經濟體,天然資源有限,對外貿易向來是經濟命脈,必須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發展多元經貿關係,ECFA的簽署只是第一步。這些道理愈辯愈明,對於ECFA的簽署,反對者除了不斷提出反對與疑慮之外,更應提出具體對策,才是負責任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