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得獎人亞洲周刊總編輯邱立本(右起)、南洋商報主筆張景雲,以及讀者文摘前總編輯馮強,與佛大學生座談。圖/記者邱麗玥
【記者李祖翔礁溪報導】「華文媒體陷危機,對真、善、美新聞的探討,此正其時!」榮獲第二屆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的海外得獎人邱立本、林任君、張景雲,以及趙玉明、馮強等新聞獎評審與貴賓,昨天連袂參訪宜蘭縣佛光大學,並以「勿成為社會公害,謹守媒體本位,遠離不正當的權、利。」鼓勵佛大傳播系師生成為未來良善媒體的推動者。
獲得香港地區傳播貢獻獎的亞洲週刊總編輯邱立本,率先發言指出,四成以上的華文媒體走向,喜好揭發人性之惡、披露醜陋面,為求目的不擇手段的險路,導致記者角色認知錯亂,集體憂鬱是否淪為社會公害?但媒體身為行政、立法、司法之外的第四權,記者應爭取在權力面前說真話,避免扒糞行為,因此,他期勉所有媒體新血,保持對尋找真相的激情與好奇,永無止境地挖掘事實、解讀背後的社會意義。
被問及對台灣媒體的看法,新加坡聯合早報總編輯林任君說,西元一九八二年,亞洲各國記者曾紛紛組團訪台,向景仰的《聯合報》與《中國時報》學習媒體素養與能力,如今台灣媒體卻因惡性競爭,一切變質,不僅濫用SNG車,還追逐八卦報導,實在需要對新聞本質深切反省。
邱立本認為,台灣媒體的情色報導已到極盡渲染的地步,業界再不研討訂立規範,媒體發展將進入死胡同,此外,台灣需要「不問立場,只論是非」的媒體,必須超越政黨、以多數人利益為依歸。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講師暨讀者文摘前總編輯馮強說,《人間福報》如同早期的《讀者文摘》,都強調新聞的真善美,他很羨慕台灣媒體對新聞本質仍存有強烈希望,願意思考傳媒未來。
南洋商報總主筆張景雲指出,初入社會的媒體新鮮人,往往容易迷失,例如馬來西亞的媒體環境不健康,讓許多記者往「公權力」和「利益」靠攏,走向歧途;媒體人要拒絕迷失,就得抓穩「立得直,行得方」的本位。
邱立本強調,記者不是要當亂象的反對者,不必排斥惡相,反而該了解市場規則、經濟和管理手段,當好媒體「管理者」;他和馮強一致認為,傳播學系編印的校園報,可延伸到校外,嘗試走在主流媒體之前,增設評論版面,訓練學生對公共事務感興趣,並有解讀能力。
對於真善美新聞傳播獎的長遠意義,以及佛大對台灣社會的潛在影響力,一行人都給予高度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