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苗栗訊】聯合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學系副教授張坤森歷經八年,研發「廢棄物焚化衍生飛灰重金屬去除方法」,萃取垃圾焚化的飛灰,成為無害飛灰,可替代部分水泥建材,達到廢棄物再利用,作品獲得「國際發明人協會環保獎」的國際殊榮。
張坤森表示,現在大多數國家都將垃圾焚化後的有害飛灰,以水泥和水拌合、固化後,運到掩埋場掩埋,不僅占用空間,有害物質還可能汙染土壤及地下水,因此研發「廢棄物焚化衍生飛灰重金屬去除方法」,將廢棄物加值,讓「垃圾也能變水泥」。
張坤森利用焚化廠的飛灰,分作原始飛灰與反應飛灰,混合兩種飛灰,進一步用水萃取,降低重金屬含量,萃取後的飛灰達無害標準,成為無害飛灰,性質接近水泥。
之後經過實驗,發現運用百分之十五以下的量在水泥裡,還能強化建築物強度,目前技術已獲台灣、美國、中國專利。
台灣每年垃圾焚化產生的飛灰量高達十八萬公噸,一噸垃圾處理費用需要一萬元以上,但這個飛灰研發成果,每公噸成本約四至五千元,大大降低處理成本,省錢又環保。
「這是一條辛苦的路。」張坤森歷經八年,研發出「廢棄物焚化衍生飛灰重金屬去除方法」,今年一個人到德國參展,研發內容獲評審認可,最後獲得國際發明人協會的環保獎(IIA ECO),他說,其實感到很意外,但也很開心,「辛苦有了代價」。
除了「廢棄物焚化衍生飛灰重金屬去除方法」獲獎,張坤森也利用蒙脫土,吸水膨脹的特性,和水調成黏土漿液,把土漿灌入紅火蟻穴中,阻絕出路,讓紅火蟻在洞內自然死亡,更省錢、環保,這項發明則獲紐倫堡發明展金牌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