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演出】倫理 建構生命與生活網絡 老舍《四世同堂》搬上舞台

周慧珠 |2010.10.24
575觀看次
字級

中國國家話劇院把老舍的八十多萬字最長篇小說《四世同堂》,濃縮為近三小時的話劇,展現獨特「京式」文化風貌。《四世同堂》描寫八年戰火下的淪亡古都,渺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不止記錄一個時代的民族縮影,更留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沉思。這是老舍自認寫得最好的作品,曾在大陸二度改編為電視劇播出,擁有極高知名度。

《四世同堂》將於十月三十日至十一月一日,於台北的國父紀念館接連演出四場,之後,將巡迴中國大陸各地,預計明年一月返回北京演出。

這部作品的推出,讓人不由得反思「中國倫理道德」,以及年來積極熱烈談論的「品德教育」;同時,也領略文學的另一種閱讀趣味。

老舍

執著守望現代文學

老舍是二十世紀傑出的文學大師、「人民藝術家」,他以深厚的生活積累和豐富的學識,創作出了《四世同堂》、《二馬》、《駱駝祥子》、《茶館》等大批傳世巨著,集長、短篇小說、散文、戲劇、曲藝諸藝術形式之大成,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世態人情、習俗時尚,運用的群眾口語,都呈現出濃郁的「京味」;老舍一生寫了約計八百萬字的作品。他的作品大都取材於市民生活,為中國現代文學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作出了獨特的藝術貢獻。

如丹青繪畫的妙手,老舍用文字勾描人物,塗抹風景,無論筆墨或濃或淡,那力透紙背的功夫,那令人捧腹的幽默,一看便知只能是老舍的作品。

老舍作品中的細節平凡,語言樸素直白。運用藝術的手法,使一個個見棱見角的方塊字鮮活起來。他不用字典裡的現成詞彙去掉書袋,也不會為誘惑讀者故意雕飾文字;他不板面孔、不擺架子,也不雲裡霧裡地說空話,而全憑思想牽著筆頭,化技巧於無形,文章自然、率真地從心底流淌出來。

一九七八年六月,老舍被正式平反,北京成立了老舍文藝基金會、老舍研究會等組織;一九八八年五月,曹禺正式提議建立老舍文學獎,旨在繁榮北京的文學創作,但因資金太少,終於沒有成功,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北京市政府撥款二百多萬元,老舍文學獎終於成立,而與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冰心散文獎、馮牧文學獎等一樣,成為重要文學獎項之一。

與諾貝爾文學獎

擦身而過

老舍的作品早在四、五十年代就已大量被翻譯到海外,包括瑞典文版本,所以老舍在一九六八年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到最後秘密投票,第一名就是老舍,可惜老舍在一九六六年已經去世,所以那一年的得主是日本的文學家川端康成。

談及老舍的文學地位,老舍的兒子舒乙認為「就像大浪淘沙一樣,真正能夠留給後人去品味去回味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老舍生前作品就很暢銷,在文革時期被打倒的時候,仍然有人人在偷偷地看,他被平反以後更是大規模地被出版被翻譯。

上個世紀末曾有「百年百部」活動,評選一百年來一百部精典文學作品,結果魯迅先生以四部作品入選名列榜首,老舍先生以三部作品入選名列第二。舒乙認為,文學的價值是不會被埋沒的,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文學大師的地位是不會動搖的。甚至老舍、郁達夫、張愛玲、錢鍾書的文學地位是升值的,可見真正的文學大家是用作品來說話的。

舒乙非常以老舍先生自豪,老舍的許多著作,舒乙都能背誦如流。他深愛著自己的父親,在他的散文集《夢和淚》中,寫他陪已經離世的老舍先生度過的最後一夜:「我摸了他的臉,拉了他的手,把淚灑在他滿身傷痕的身上,我把人間的一點熱氣當作愛的回報給他」。當年的創痛至今亦深埋在心底,國家失去了一位藝術大師,他失去的卻是那個摯愛兒女、有學識有紳士風度的慈父。


【文學演出活動】老舍話劇《四世同堂》十月底台灣首演,主辦單位推出八折專案,希望大眾、學校團體藉此劇之觀賞,思索、探觸家庭倫理問題。電話:(02)2999-1138 傳真:(02)2999-1148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