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淑妙桃園報導】台灣早期農業社會相當盛行「四色牌」,不限場所,二至四人即可開玩,雖然現在玩的人
已逐漸減少,但在桃園縣伯公岡客家文化協會理事長陳瑞珍的巧手下,將四色牌創作成藝術品,無論是花瓶、聚寶盆、存錢筒、擺飾、蓮花座燈等,都難不倒她。
近七十歲的陳瑞珍,退休前即開始規畫退休後的生活。一開始,她學習製作中國結;七年前看見親戚用紙做了磨石臼,加上大家平常會玩四色牌,於是興起四色牌創作的念頭。陳瑞珍在無師自通的情況下,以臨摹方式摺紙,經過不斷練習、測試,終於抓到訣竅,一年後開始自己創作。
由於四色牌又小又厚,摺的時候相當費力,陳瑞珍經常摺到手痛。她當場迅速將一張張四色牌互疊成長條狀,每一長條有一百二十張紙牌,等摺到一定數量,便開始組合、創作。創作時所有構圖都在陳瑞珍的腦中,一邊做一邊修正,每件作品所使用的紙牌難以計數。
一般四色牌顏色有紅色、黃色、青色、白色,會因製作廠商不同,導致顏色差異,因此她得事前分類,再根據作品顏色需求摺紙。
不過,別以為陳瑞珍的作品是「紙糊的」不堅固,人家可是「有練過」,不怕摔。關鍵在於,紙牌在組合時,除了需壓得緊實,當組合至四、五層時,需在作品的內、外塗上稀釋過的樹脂,靜待至少三小時,確認樹脂乾了之後,才可繼續組合創作。
一件作品的完成,通常需塗上四、五層的樹脂,內部至少塗上兩層,一方面讓作品更加堅固,另一方面也可減緩四色紙褪色。
陳瑞珍除了每天創作,平日也前往學校推廣四色牌摺紙藝術。她已創作近百件中、大型作品,目前正創作大型蓮花池,並打算將自家後方的廢工廠,整修成一個美術館,陳列眾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