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教育部軍訓處處長王福林表示,校園霸凌的防治主軸可分為「教育宣導」與「及早發現處理」兩大面向。以教育宣導為例,除編輯案例分析教材提教師參考外,為讓學生了解校園霸凌是有可能觸法的行為,也特別將法治教育融入其中,並結合品格與生命教育,希望透過多元方式來幫助學生釐清對霸凌的誤解與迷思。
「校園霸凌屬於嚴重的校園偏差事件,但嚴重的校園偏差事件不一定是校園霸凌事件。」軍訓處教官顏家棟表示,一般人常把校園偏差行為與校園霸凌相互混淆,事實上兩者有所不同。
然而,儘管教育部將校園霸凌防治列為教育重點,但成效有時候卻不如預期。一位任教於國中的教師私下表示,原因之一在於,有些學校為避免霸凌事件浮上檯面、鬧上新聞版面,常會希望學生私下和解,息事寧人的心態易導致防治成效不彰;也有老師因不知該從何處理霸凌事件,而感到力不從心。
對此,王福林表示,為建立教育人員輔導知能與了解霸凌定義,教育部在全國各縣市舉辦「校園安全維護工作研習」,邀集學校人員參加。另方面則從改善校園霸凌與建立輔導機制著手,依校園暴力與霸凌三級預防作業流程來及早進行輔導,維護校園安全。
王福林說,校園霸凌行為有別於偶發性校園暴力偏差行為,輔導方式除根據霸凌情況來調整,針對霸凌者與受霸凌學生給予適當輔導外,也結合警政署、民間團體之力多管齊下,未來會繼續針對國中校園進行問卷調查,持續了解霸凌發生的比例與面臨問題,對症下藥,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