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專題報導】校園霸凌行為被影像化、經由網路傳播,精神科醫師認為,的確會造成二度傷害,加重被霸凌的嚴重程度,不過,也相對提供了被發掘的證據,讓不敢求助的受害學生不用繼續隱忍,醫師甚至指出,醫療提供的是後線協助,被霸凌者未必都出現需要治療的身心症狀,校園如何及早發現、終止霸凌行為,是更重要的防線。
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吳佑佑表示,霸凌行為往往不是單一事件,而是持續發生,遭霸凌者的反應很多元,有些人,在和人互動時會變得比較退縮;有些人則會出現身體不適的症狀,更嚴重者有害怕、焦慮、憂鬱的傾向,比較常見的是找各種理由拒絕上學!
許多家長、老師得知孩子被霸凌,會埋怨孩子:「為什麼不早一點說?」根據吳佑佑臨床經驗,孩子除了被霸凌者威嚇不准告狀外,更多人表示「講了也沒用、不認為大人能有效處理,甚至擔心父母介入,會把事情搞得更複雜。」因此寧可選擇隱忍。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邱顯智指出,如果孩子的身心症狀已達疾病程度,針對急性反應會給予適當藥物,重點是霸凌行為是否被妥善處理?接受治療的孩子如何不被貼上標籤?學校輔導室才是長期追蹤孩子的最佳管道。
台北市教育局與衛生局也合作推動「精神科駐區」計畫,將北市分為五區,像是北市醫松德院區就負責信義、松山、南港區的學校,提供輔導室老師諮詢的管道,如果老師發現孩子有身心症狀且不願被轉介就醫,醫師可主動出擊,到學校提供服務。
面對霸凌影像愈來愈容易流傳,吳佑佑認為,那顯示現在的孩子「不懂得尊重他人」,若社會大眾不認為這是個嚴重的問題,校方更只擔心揭露霸凌事件,會招來家長對學校的負面評價,選擇息事寧人,不啻助長霸凌行為,且讓需要協助的孩子無法及早就醫,造成難以彌補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