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李祖翔專題報導】科技的進步讓手機、電腦成為你我生活中的一部分,網際網路的無遠弗屆,更讓傳播速度一日千里,不但讓知識傳遞更快速,也縮短人際距離。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原本是讓生活便利的科技產品,近來竟成為校園霸凌的新興工具,不少學校紛紛傳出有學生將霸凌過程錄下來,放上網路傳播,導致受凌學生被迫承受「二度傷害」。
問題嚴重 總統夫人聲援
校園暴力或霸凌事件時有所聞,根據教育部統計,從民國九十七年一月至今年八月底止,校園暴力與霸凌事件多達四千三百多件,其中以學生對學生進行霸凌事件的比例最高,多達三千七百多件,而每個月通報的霸凌事件卻只有二、三十件左右。
居高不下的霸凌比例,連總統夫人周美青也忍不住在部落格上大聲疾呼,呼籲各界重視校園霸凌的嚴重性。她以「請多關懷校園霸凌」為題發表文章,語重心長指出,校園霸凌事件常發生,但長久以來卻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她呼籲,社會應重視校園暴力與霸凌問題,且不單單只是學校和家庭的責任,社會亦責無旁貸。
何謂霸凌 師生認知不同
究竟何謂校園霸凌?教育部軍訓處處長王福林表示,構成「校園霸凌」行為的要件包括具有故意傷害的意圖、攻擊行為長期反覆不斷、對受凌者造成生理或心理上的侵犯等。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研發組副組長邱靖惠表示,過去實驗性地接觸被霸凌的團體,做個別諮商與輔導,發現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在事後補救,而是學校和教師的態度。所以轉而設計教材、研習課程,教導老師「什麼叫做霸凌?」霸凌認知,師生大不同,才會讓問題一直存在。
老師總認為,動刀動槍、流血住院、嚴重圍毆才叫作霸凌,一旦告訴他們,只要長時間遭到不舒服的對待,如嘲笑、排擠,施暴者和受害者雙方權力關係不對等,而且受欺負的都是同一人、受害者有身心受傷的明顯感受,就是霸凌,老師會恍然大悟說:「好像有,而且還不少。」
加強教育 改善學習環境
很多老師不能分辨孩子在玩還是受到霸凌,但近年不少學校意識到這些問題而禁止「阿魯巴」等遊戲,有的跟少年隊合作,帶孩子去監獄看看做壞事的下場,兒盟則建議,當老師處理霸凌時,只就事論事,責打霸凌一方時,可能會讓受害者陷入報復的循環,所以千萬別讓雙方獨處,應安排小天使做受害者朋友,彌補其人際不佳、受欺負的禍因,再把問題開誠布公,全班一起討論怎麼解決人際問題。
兒盟認為,欲改善學校霸凌惡風,一味做法治教育宣導的成效並不好,尤其是我國法律對高比例的霸凌方式:排擠,難以制裁、沒有罰則,因此只能反過來追求環境的良善,例如以「良好的同儕相處環境,提高學習力、讓受害者人際關係變好。」
根據兒盟歷年的統計,國小的校園霸凌案件,都維持在百分之十點三上下。霸凌的種類很多,性別霸凌的複雜問題也惡名在列,但最常出現的是言語暴力,難以防備;雖然問題嚴重的年齡層多是小學以上,但國、高中的老師卻表示,小學才最該接受學習尊重和包容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