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版日前刊登「偏廢技職教育,未來誰修摩托車?」讀者投書,筆者有一些想法提供參考。
大學畢業生就等同於白領工作者,這是國人對大學教育普遍的迷思,難道大學畢業生就不能修摩托車、當水電工人?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提到台灣教育花了太多資源在培養大學生與碩博士,偏廢了技職教育後,教育部在第一時間以「好的技術也要有理論基礎做支撐」回應。
其實,筆者更認同嚴總裁在更早提出的「現代社會沒念大學,沒有機會;不知怎麼念大學,更沒機會」論點,教育水準提高絕對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不二法門,教育是要給人機會,而高等教育更有機會將個人塑造成一個真正的「自由人」,許多歐美先進國家,國民教育程度平均在大專以上者超過百分之五十,可見到的是國家的運作著重在制度建立,而非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筆者以為,唯有大學教育普及化,社會正義與公平原則就自然浮現。
大學教育普及化常被人質疑的是,教育資源浪費、學歷貶值、製造許多取代性高的低階白領,而阻礙社會國家發展,筆者認為這是對大學教育誤解。曾有家長到學校質疑,言稱孩子在職訓中心學習資訊技能,短期內可出師並取得證照,為何到大學要花四年?顯然大學教育除了技職教育外,應還有許多東西可供學習與挖掘。
我國普通大學、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專科等,在設立之初均有一定規範,並要經教育部召集各領域學者專家依創校理念、組織架構、師資、設備、環境等項目考評,通過才得以設立,然後一連串訪視與評鑑,以確保並維持應有水平,因此,大學教育資源與目標遠高於中學教育,所肩負社會責任與教育使命,也遠別於中學技職教育。
筆者暑假曾陪小孩到某大型遊樂場遊玩,因人潮多,估計大約得花四天方能暢玩各項設施。試想大學教育的場景不就是類似大型遊樂場,從師資、設備、環境等教育資源,透過顯著與潛在課程設計,學生在四年期間除了得完成課程外,也得自我探索各項學習資源。
因此,大家更應關心的是,如何協助大學生善用教育資源,並學習自我成長,莫如筆者進入大型遊樂場僅玩第一項設施,便暈頭轉向、渾渾噩噩整天,完全無法盡興,頗有「入寶山空手而回」之憾。
陳立夫(高縣燕巢/大學通識教育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