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參加夫家長輩的告別式,因為那位姑婆以九十高齡仙逝,算是福壽全歸,所以到場的親戚們倒像在辦喜事一樣,看不到一點哀戚之情。
我們算是姑婆的娘家親戚,送了半程就要回頭來吃「圍食」,只見公公拉著難得回來、多年不見的堂叔叔們坐下來,就興奮的聊起許多童年往事。而婆婆是童養媳,從小就與他們一起長大,有著共同的回憶,所以,一桌桌的「圍食」吃得像「喜宴」一樣,笑聲不斷。
看見老是忘東忘西,連按時服藥都有困難的婆婆,卻能清楚記得從前的點點滴滴,我知道,歲月再怎麼樣無情的淘洗,就是洗不掉烙印在腦海裡的美麗刻痕。
外子老家的親戚眾多,剛嫁入門時,誰是叔公、舅公?該叫嬸婆還是姑婆?常弄得我暈頭轉向,尤其是他們家逢年過節,就有好多叫也叫不完的親戚來家裡走動,我也只能跟著外子點頭如搗蒜般行禮如儀。
後來孩子先後出世,小生命為老家增添不少活力,公婆也樂得逢人就自稱阿公、阿媽,而那些長輩們更自動升級,孩子只要回老家,左一個姑婆祖,右一個叔公祖,逗得老人家們好開心哪!
才二十年的光景,長輩日漸凋零,也不知回老家參加過幾場的喪禮,好幾回聽見婆婆慨嘆:「原本熱鬧的大宅院,就只剩下我和你爸守著了!」過年時帶著孩子回老家,左廂右廂的大門都緊關,因為他們的晚輩已不住在這裡,只拜託我們幫忙貼春聯,以示此屋有主。
倒是清明節,該掃的墓變多了,年輕的一輩紛紛從外地回來,因為沒有共同成長的經驗,所以雖是親戚,卻感覺有些疏離,公婆和叔叔嬸嬸們一起領著子孫們祭拜先人的墓,並一一細說他們的生平事略,說到激動處,常會眼眶泛淚,這是未能參與那個年代的我們所無法體會的刻骨之痛吧。
說故事的人都喜歡用「從前……從前……」來做為開頭,原來是因為「從前」的故事總是最動人!最值得回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