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一位七十多歲婦人某天左肩與手臂紅腫,半天內左半邊身軀腫起,並有休克與腎衰竭,問題竟是小傷口引發全身敗血症。專家提醒,此類病例增多,若未掌握治療時機,死亡率可能高達五成。
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秘書長尹彙文指出,老人、早產兒、糖尿病患、毒癮者等使用類固醇或化療等免疫抑制病患,當病菌從傷口入侵,或感冒感染時,很可能造成敗血症,引發肌肉缺血壞死、腎衰竭等症狀,一、兩天之內會危及性命,平均死亡率三分之一。
他說,這名婦人罹患有輕微糖尿病,完全不記得自身有無外傷或被蚊蟲咬傷,就醫不久即出現休克,緊急施行「筋膜切開」術,發現其肌肉與筋膜壞死,而身上細菌來自左臀一個五元硬幣大小傷口。
經以抗生素、胰島素調節血糖、類固醇調節免疫系統等支持療法外,另外則是使用「人體活化蛋白C」治療。
尹彙文表示,人體活化蛋白C是人體天生的凝血調節因子,但在敗血症時,內生不足,就須體外補充,以抑制血栓形成、促進血栓溶解與抗發炎作用,若針對高度死亡危險病患使用,可將死亡率由百分之四十四降至百分之三十一,相對死亡率更可降近三成。
隨人口老化,敗血症病患日益增加,病患常出現發燒伴隨顫抖畏寒、部分病患反常低溫、呼吸困難、皮膚發熱起疹、心跳加快與全身虛弱等症狀。
尹彙文說,目前中央健保局給付人體活化蛋白C的條件是嚴重敗血症病患於四十八小時內使用,體重六十公斤病患約需八支,每支費用新台幣四萬零一百零二元,由於藥價昂貴,醫師須在最適當時機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