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老了、亡故了,老憨兒頓失所依,能往何處去?台北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發展出「團體家庭」機制,桃園私立真善美啟能發展中心建立「真善美家園」提供老憨兒居住,高雄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也打造「憨喜農場」,讓他們有地方安享晚年。設置老年居住地,是社福團體考量的重點之一。
團體家庭 下班歸屬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表示,憨兒三十歲就已開始機能退化,四十五歲以上就是老年生活了,唐氏症患者會更嚴重。心智障礙者老化的照顧已推行多年,但仍然供不應求,所有社福團體都在為未來老化人口激增作準備,第一基金會發展出「團體家庭」機制,讓還有工作能力的憨兒,下班後有地方可去。
輕、中度的憨兒仍有工作能力,只是原生家庭父母亡故或無力照顧,第一基金會的「團體家庭」就是他們第二個家,例如台北市三興團體家庭,裡頭約有四個小家庭,各有一間客廳和二至三間臥室,成員像一家人,每天分享工作所見所聞,然後一起做家事,找回生活的規律與溫暖。基金會未來還要建立服務重度和極重度的團體家庭。
床位已滿 募款擴建
真善美提供的又不同,真善美啟能發展中心主任余栗珊說,三十歲的憨兒已能被叫「老」,許多父母不願將憨兒送到機構,等到老了,無力照顧,才知道要送,但安養機構也不願臨時收容超過三十歲的憨兒,床位和輔導老師不夠是婉拒主因,而且老憨兒需要坐輪椅、退化速度快、照顧量提升、無障礙空間得夠大,資源不足的機構不敢收,家長更不放心,所以真善美必須募款,再建家園。
教養院安住,每人每月二千至四千元不等,但多數繳不出,須靠機構募款,或由政府全額補助。根據真善美啟能發展中心統計,憨兒入住安養機構的比例,是每一百位有需求者,只有七位能順利進住,中心現有七十六床位已滿,因此預計要再建設的真善美家園,可收一百二十八位老憨兒,然而第一期工程還差一千萬元,六期約需一億二千萬,發展並不容易。
憨喜農場 製茶義賣
喜憨兒社福基金會的憨喜農場應該是最為人所知的。基金會指出,農場種植薰衣草等植物,輔導老師能帶老憨兒採收,自製花草茶義賣,也能做園藝、散步,未來還將設立「天鵝園」,提供九十九位年齡超過四十五歲、機能退化的老憨兒入住,目前完成一半,同樣需要挹注更多社會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