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親在餵食她兩歲的兒子時,這樣喊著:「寶貝,來,ㄚㄣㄚㄣ。」「你的手手髒髒喔。」每當我先生聽到這一類的話時,都會問我,為什麼大人不尊重這些小孩?為什麼他們把孩子當成智障似地,用這種方式跟孩子講話?
我告訴他,或許這些大人並不是那麼認真看待這事,大多數時候,大人覺得這些孩子還小,自然而然就會跟他們說起童語。
更甚者,早期兒童發展理論中,也有這樣的說法,認為使用疊音字可以讓孩子更快地學習音韻。不管使用童語的理由是什麼,我認為這都是在浪費孩子寶貴的時間。為何在他們可以學習新事物的時間裡,還要讓他們重新學習自己的語言呢?
我們千萬不要低估孩子的心智。這麼想吧,如果我們自我要求把話說得正確且完整,不就可以讓孩子沉浸於更多、更不一樣的聲音刺激嗎?這將有助於他們更敏銳地抓住語言,同時建立起更穩健的語言發展基礎。
我常這麼想,假如我們在家都使用這樣破碎的語言,我的大女兒就無法像現在這樣,可以用清楚、精確的用語和人溝通。
有一天我去拜訪一位朋友。她的女兒比我的大女兒小二十天。當她想要溫奶時,她跟她媽媽說:「媽媽,ㄋㄟㄋㄟ叮。」我女兒聽不懂她在說什麼,所以她保持安靜,看我朋友起身做什麼。回家路上,她問我:「為什麼她不說微波,而要說叮呢?」我告訴她,或許是因為她不認識那些字,我也建議女兒下回可以教她。她笑了一下,說:「好。」
當天晚上,我打電話給那位朋友,告訴她,為了孩子好,她應該開始使用正確的語言。孩子使用童語時,父母通常可以明確知道他們想要什麼、需要什麼,但如果孩子去別人家呢?別人會知道每個線索嗎?如果孩子無法清楚表達他們的想法和需求,我們如何能期待孩子受到他人良好的照顧呢?
每當我思及此,就會更加堅持要教導孩子正確使用語言。第一次、第二次,甚至到第十次都學不會也沒關係,我們必須繼續重複正確的用法,直到這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我先生對此也深信不疑。父母雙方必須有此共識,相互配合,才能奏效。
要正確使用語言並沒有捷徑。我們不只要督促自己,也需要孩子會接觸到的家人和朋友一起配合。我曾經遇過一個人,她認為只要孩子上學後跟其他孩子接觸,這些努力就都白費了,因為他們會互相學習,不管是好的或壞的習慣。我告訴她,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家時要更嚴格、更小心。
我們要為使用語言建立更高的標準,而非屈就於較低的標準,這樣才能讓孩子有所依循。記住,所有的影響都始於家庭。儘管要讓每個人都使用正確的語彙,不再用懶人語,不再走捷徑,必須下很大的功夫,但不良的溝通和誤解,就是從容忍人們的壞習慣和錯誤使用語言開始。
何不從我們自身做起呢?當有人跟你說:「請E給我。」時,請用完整的句子回覆對方:「好的,我會E-mail給你。」熟能生巧,我們一定可以做得更好。為了孩子的學習與溝通著想,我們必須為使用語言設立更高的標準,就從現在、從自身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