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安妮,一位從柬埔寨嫁來台灣的新住民。結婚第一天就多了兩個小兒子:先生與前妻生的。二十多歲嫁過來,年紀很輕,卻在結婚後才得知先生身體很不好,醫生要她做最壞的打算。
不過,先生對她很好,兩人個性都溫和、樂觀,面對文化差異,先生始終詳細解說、有問必答。先生過世前更常感嘆:「抱歉讓妳一個人照顧孩子,他們都還小……。」安妮只能不捨地要先生好好養病然而,去年年底,先生走了。
安妮不曾埋怨過什麼,只是默默扛起家中經濟重擔。上午到早餐店打工,店裡打烊後,便是家庭理髮的開店時間,理髮店結束,則是做家庭代工;她也想過逃回娘家,但看到孩子乖乖在家裡,就會覺得辛苦是值得的,沒什麼好放棄,日子再苦,只要待在台灣,孩子就有書念!為了孩子,她沒做挫折中的逃兵。
安撫公婆情緒
盡到媳婦本分
一開始,公婆對她的擔心和多數人的觀念一樣,認為嫁來台灣的外配是自私、不負責任的,害怕她會留下病重的先生及年幼的孩子,自行離去,但她卻感受到公公、婆婆的不安心情,更加努力扮演好媽媽、太太的角色,直到先生去世,她仍持續照顧沒有血緣關係的兩個孩子。
先生與前妻生的兩個兒子,監護權屬於他們毫無記憶的生母,但安妮無法拋下相處近十年、喊她多年「媽媽」的寶貝。孩子也很體諒她,不找麻煩、鬧情緒。安妮說,小朋友很懂事,先生過世前,家裡有網路,過世後,無法負擔每月五百多元費用,斷線後,孩子從沒抱怨,冷氣也只在客人理髮時才開。
如果媽媽去買菜,客人來店撲了空,幼稚園的小兒子還會招呼客人,請對方不要走。大兒子、二兒子分別讀國一、國二,但大兒子省吃儉用,如果給他一張百元鈔吃飯,隔天他會完整歸還,結果他比弟弟還瘦,讓小兒子恐慌地說:「我怎麼吃得比大哥還多?」現在,學校老師會逼大兒子至少吃點零嘴了。
安妮有時間就賺錢養家,但從來不喊累,社工卻都看出她的倦容。當孩子去上學,家中剩她一人,她會看著一家人的合照,開始想念先生,跟先生說孩子生活中的瑣事,還有心疼孩子「太體貼」,苦了自己,而她不論三個孩子是否有血緣關係,安妮都認為是她心頭的一塊肉,現在她心中唯一的期望,就是孩子能平安、健康長大。